白薇 中药白薇为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

白薇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益阴;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主治温热;身热斑疹;潮热骨蒸;肺热咳嗽;产后虚烦;热淋;血淋;咽喉肿痛;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白薇

拼音名:Bai Wei

英文名: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 Root of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 of Versicolorous Swallowwort

别名:葞,春草,芒草,白微,白幕,老君须,老虎瓢根,婆婆针线包,东白微,薇草,骨美,白龙须,龙胆白薇,山烟根子,拉瓜瓢,白马薇,巴子根,金金甲根。

中药白薇为萝藦科植物白薇蔓生白薇。栽种2~3年后,在早春,晚秋,挖取根部,洗净,晒干。

 

原形态

白微又名:直立白薇。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植物体具白色乳汁。根茎短,簇生多数细长的条状根,根长达20厘米以上,直径2~3毫米,外皮土黄色。茎直立,绿色,圆柱形,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约5~10厘米,宽约3~7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两面均被白色绒毛,尤以叶背及脉上为密;侧脉6~7对。花多数,在茎梢叶腋密集成伞形聚伞花序;无总花梗,花深紫色,直径约10毫米;花萼绿色,5深外面有绒毛,内面基部有小腺体5个。花冠幅状,5深裂,外面有短柔毛,并具缘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状圆形,与合蕊柱等长;花药先端具一圆形的膜片;花粉块每室1个,下垂,长圆状膨大;柱头扁平。蓇葖果单生,长5~9厘米,直径5~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钝形,中间膨大。种子多数,卵圆形,有狭翼,长约4毫米;种毛白色,长约3厘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蔓生白薇,与白薇相似,区别在于植物体不具白色乳汁,茎上部缠绕下部直立,叶质地较薄。花小,初黄绿色,后渐变为紫色,花冠裂片内面被柔毛。

 

药材性状

白薇 根茎多弯曲,粗短,有结 节,直径0.5~1.2厘米;顶端有数个圆形凹陷的茎痕,或有短的茎基,下方及两侧簇生多数须根。根圆柱形,略弯,形似马尾,长5~25厘米,直径1~2毫米;表面黄棕色至棕色,具细纵皱纹或平滑,质脆,昀折断,断面平坦;皮部发达,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木部小,黄色。气微,味微苦。

蔓生白薇 根茎及残存的茎基均较细,根多弯。以根粗长,条匀,色黄棕者为佳。

 

药理作用

白薇油能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同时有解毒,利尿作用。对心脏的作用白薇甙能使心肌收缩作用增强,心率变慢,可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抗菌作用白薇还有对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药材鉴别

取白薇在荧光灯下观察,外表显褐紫色荧光,断面皮部显蓝色荧光。

 

白薇根横切面:表皮1列细胞。皮层宽阔,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内皮层细胞壁厚。中柱鞘为1~2列薄壁细胞。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导管,木纤维及木薄壁细胞均木化)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径向延长。皮层有乳汁管,有时可见石细胞。维管束双韧型。髓部有石细胞散在。白薇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及草酸钙簇晶。

蔓生白薇 根及根茎横切面:根与白微相似。根茎皮层无乳汁管,有的有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并有石细胞存在。

 

 

性味与归经

味苦;咸;性寒;归肺;胃;肝。

 

功效与作用

清热益阴;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主治温热;身热斑疹;潮热骨蒸;肺热咳嗽;产后虚烦;热淋;血淋;咽喉肿痛;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研末贴;或用鲜品捣烂敷。内服:煎汤,3~15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血分无热,中寒便滑,阳气外越者慎服。

  • 《本草从新》血热相宜,血虚则忌。
  • 《本草经疏》凡伤寒及天行热病,或汗多亡阳过甚,或内虚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后内虚,腹中觉冷,或因下过甚,泄泻不止,皆不可服。
 

药材处方

芍药汤《圣济总录》;白薇汤 《 圣济总录 》 ;白薇汤 《 全生指迷方 》 ;龙骨汤 《 圣济总录 》 ;

 

各家论述

  • 《纲目》:治风温灼热多眠,及热淋,遗尿,金疮出血。白薇,古人多用,后世罕能知之。按张仲景治妇人产中虚烦呕逆,安中益气,竹皮丸方,云有热者倍白薇,则白薇性寒,乃阳明经药也。徐之才《药对》言白薇恶大枣,而此方又以枣肉为丸,盖恐诸药寒凉伤脾胃尔。朱肱《活人书》治风温发汗后身犹灼热,自汗身重多眠,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者,萎蕤汤中亦用之。孙真人《千金方》,有诏书发汗白薇散焉。
  • 《汤液本草》:白薇,《局方》中多有用之治妇人,以《本经》疗伤中下淋露故也。
  • 《本草正义》:白薇之性,《本经》谓之平,而主治皆温热之邪,则平当作寒,《别录》乃作大寒,当有所本。考《金匮》竹皮大丸云有热者,倍白薇。则白薇为寒是其确证。凡若寒之药多偏于燥,惟白薇则虽亦属寒而不伤阴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属血分之热邪,而不及湿热诸证。盖于清热之中,已隐隐含有养阴性质,所以古方多用于妇女。而《别录》有利阴气益精之文,盖亦实有滋阴益精之效力,初非因其能清热而推广言之也。陶隐居称其治惊邪风狂,则邪热去而阴精充,斯正气自旺,亦实有其理,非荒诞之空言可比。此则白薇之寒凉,既不嫌其伤津,又不偏于浊腻,诚清热队中不可多得之品。凡阴虚有热者,自汗盗汗者,久疟伤津者,病后阴液未复而亲热未清者,皆为必不可少之药,而妇女血热,又为恒用之品矣。
  • 《本草经疏》:白薇,《本经》所主诸证,皆由热淫于内之所发。《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此药味苦咸而气大寒,宜其悉主也。《别录》疗伤中淋露者,女子荣气不足则血热,血热则伤中,淋露之候显矣,除热益阴,则血自凉,荣气调和而前证自瘳也。水气亦必因于湿热,能除热则水道通利而下矣。终之以益精者,究其益阴除热功用之全耳。妇人调经种子方中往往用之,不孕缘于血少血热,其源必起于真阴不足,真阴不足则阳胜而内热,内热则荣血日枯,是以不孕也。益阴除热,则血自生旺,故令有孕也。其方以白薇为君,佐以地黄,白芍药,当归,苁蓉,白胶,黄柏,杜仲,山茱萸,天麦门冬,丹参,蜜丸久服,可使易孕。凡温疟,瘅疟久而不解者,必属阴虚,除疟邪药中多加白薇主之,则易瘳。凡治似中风证,除热药中亦宜加而用之良。天行热病得愈,或愈后阴虚内热,及亲热未除者,随证随经应投药中宜加之。
  • 《本草述》:主治瘛xi虚烦。白薇,《别录》乃谓大寒,与《本经》气平悬殊,似有未当。盖治伤中淋露,非纯任苦寒之味所能奏功也。试观治女子宫冷不孕,有白薇丸二方,更胜金丸,秦桂丸中俱用之,且既谓之治宫冷矣,犹然投大寒之味乎,在治法必不尔也。即胎前遗尿方有白薇散,止白薇,白芍二味等分,岂用白芍以收阴,乃同于大寒之味以泻乎?苦寒本能亡阴,是亦知其不然也。更以产后胃弱不食,脉微多汗,亡血发厥郁冒等证,投白薇汤,是盖因血虚而并伤气也,用白薇,当归各六钱,人参半之,又甘草较参半之,然则是证之用白薇,同于当归诸味以疗虚证者,犹得谓取其大寒乎?只此一证言之,则所云大寒,在《别录》亦为不察矣。
  • 《本草新编》:白薇功用,善能杀虫,用之于补阴之中,则能杀劳瘵之虫也。用之健脾开胃之中,则能杀寸白蛔虫也。以火焚之,可以辟蝇而断虱。以水敷之,可以愈疥而敛疮也。
  • 《本经逢原》:白薇,治妇人遗尿,不拘胎前产后,有白薇芍药汤,取其有补阴之功,而兼行手太阴,以清膀胱之上源,殊非虚寒不禁之比也。
  • 《本经》:主暴中风,身热肢满,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气,寒热酸疼,温疟洗洗,发作有时。
  • 《别录》:疗伤中淋露。下水气,利阴气,益精,久服利人。
  • 陶弘景:疗惊邪,风狂,zhi病。
  • 《要药分剂》:清虚火,除血热。
  •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清肺热。治吐血及老年咳嗽。
  •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肾炎,肺结核,尿路感染,水肿等。
  • 《现代实用中药》: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肿,又用于急性热病中末期之灼热及衰弱病之消耗热,肺结核之骨蒸潮热等,有清凉性滋养之效;又用于小溲赤涩,肺热咳嗽等证。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