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虫菊 中药除虫菊为植物除虫菊的头状花序和全草

除虫菊的功效与作用: 杀虫。主疥癣;并用于灭蚊;蝇;蚤;虱;臭虫;又为农用杀虫剂
 

除虫菊

拼音名:Chu Chong Ju

中药除虫菊为菊科植物除虫菊头状花序全草。春播第2年在花完全开放时采收,其质量最好。采收应选晴天,采下后风干入药。

 

原形态

除虫菊,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株浅银灰色,被贴伏的丁字毛或顶端分叉的短柔毛。叶互生,银灰色,有腺点;基生叶长达20厘米,宽1~2厘米,卵形或椭圆形,沿有翅的羽轴作羽状全裂,一回羽片羽状或掌状再浅至深裂,末回羽片条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钝或短渐尖。头状花序,单生或数个排成疏伞房状;总苞片约4层;舌状花白色,先端平截或微凹;管状花黄色。瘦果有纵棱,冠状冠毛不不足1毫米,边缘截齐或齿缺。花,果期5~8月。

 

药材性状

头状花序呈扁球形,直径约1厘米,总苞片40余枚,覆瓦近排列,2~4层。苞片近披针形,淡黄绿色,被短毛。花托扁圆形,边缘为一层舌状花,15~30朵,雌性,花冠淡黄色,先端3裂。中央管状花200~300朵,两性,花冠黄色,先端5裂,雄蕊5枚,具冠毛。气微香,味苦而辣。以干燥,一碎者为佳。

 

鉴别方法

粉末特征:淡棕黄色。花粉粒圆球形,直径30~35米,外层呈刺关突出,萌发孔3个。花粉囊细胞壁薄,具点状,条状或螺旋状增厚。苞片纤维状细胞壁木化而厚,具壁孔。舌状花冠下表皮细胞壁波状弯曲,有明显的角质层纹。腺毛无柄,头状2~8个细胞,顶面观的长圆形。非腺毛丁字形,壁为单细胞,柄2~4个细胞。

 

药理作用

杀虫作用:除虫菊对多种昆虫如蚊,蝇,臭虫和蟑螂等有毒杀作用。昆虫接触除虫菊素后1~2分钟内即出现过度兴奋,运动失调,迅速被击倒和麻痹。但亦有部分昆虫可于1天后复苏。除虫菊是典型的神经毒,直接作用于可兴奋膜(ex-citable membranes),干扰膜的离子传导,主要影响神经膜的钠通道,使兴奋时纳传导增加的消失过程延缓,致使跨膜钠离子流延长,引起感觉神经纤维和运动神经轴突反复活动,短暂的神经细胞去极化和持续的肌肉收缩。高浓度时则抑制神经膜的离子传导,阻断兴奋。

 

药材毒性

除虫菊口服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低,它对昆虫和哺乳动物的毒性比其他大多数有机杀虫剂都低,并且在体内被迅速代谢,实际上不留下残余物。除虫菊内酯对温血动物有毒,兔52毫克/千克皮下注射,可于48小时内死亡。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凉。

 

功效与作用

杀虫。主疥癣;并用于灭蚊;蝇;蚤;虱;臭虫;又为农用杀虫剂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研粉调敷。

 

用药宜忌

《全国中草药汇编》除虫菊常作蚊香原料,亦作粉剂或乳油剂。敏感者接触或吸入后,可出现皮疹,鼻炎,哮喘等。吸入较多或吞服,则可引起恶心,呕吐,胃肠绞痛,腹泻,头痛,耳鸣,恶梦,晕厥等。婴儿还可出现面色苍白,惊厥等症。"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除虫菊
分类:全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