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云草 中药吹云草为远志科植物齿果草的全草

吹云草的功效与作用: 解毒消肿;散瘀止痛。主治痈肿疮疡;无名肿毒;喉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牙痛。
 

吹云草

拼音名:Chui Yun Cao

英文名:Herb of Canton Salomonia

别名:吹魂草,公儿草,一碗泡,细黄药,川风,过路蛇,小腻药。

中药吹云草为远志科植物齿果草全草。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齿果草,一年生草本。根纤细,芳香。茎高5~20厘米,直立,多分枝,细弱,无毛,具狭翅。单叶互生;叶柄长1.5~2毫米;叶膜质,心形至卵状三角形,长5~16毫米,宽3~12毫米,先端钝或具突尖,基部多少心形,全缘或微波状,无毛;基出3脉。花两性,穗状花序顶生,多数,长1~6厘米,上部稠密,下部较流。花极小,长约2~3毫米,无花梗;小苞片极小,早落;萼片5,极小,线状钻形,基部连合,宿存;花瓣3,淡红色,侧生花瓣较龙骨瓣短,长约2.5毫米,基部与花丝鞘贴生,龙骨瓣舟状,长达3毫米,顶端无鸡冠状附属物;雄蕊4,长约2毫米,花丝几乎全部合生成鞘,被珠丝状毛,花药合生成块状;子房侧扁,肾形,直径约1毫米,边缘具长三角状齿,2室,花柱长约2.5毫米,光滑,柱头微裂。蒴果极小,绿色,肾形,长约1毫米,宽约2毫米,两侧边缘具2裂弯曲,三角状尖齿。种子2颗,圆卵形,边缘具三角形裂齿,亮黑色,无种阜。花期8月,果期9月。

 

药材性状

吹云草长约10~20厘米,茎有窄翅,多分枝。单叶互生,具短柄;叶多皱缩,完整叶呈卵状三角形,长0.7~2厘米,宽0.5~1.2厘米,先端钝或凸尖,基部略呈心形,全缘或稍呈波状,下面带紫色,主脉3~5掌状基出。质脆。气微,味麻辣。

 

性味与归经

味微辛;性平;归心;肝经。

 

功效与作用

解毒消肿;散瘀止痛。主治痈肿疮疡;无名肿毒;喉痹;毒蛇咬伤;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牙痛。

 

使用方法

外用:煎汤,3~10克。外用:适量,捣敷;煎汤含漱或熏洗。

 

各家论述

  • 《南宁市药物志》:有麻醉镇痛作用。
  • 《广西植物名录》:解毒,消肿,止痛。治毒蛇咬伤,无名肿毒。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