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锦草 中药地锦草为植物地锦草及斑叶地锦的全草

地锦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主治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
 

地锦草

拼音名:Di Jin Cao

英文名:Humifuse Euphorbia Herb,Herb of Humifuse Euphorbia

别名:草血竭,血见愁草,血见愁,小虫儿卧单,铁线草,普瓣草,粪触脚,花被单,铺地草被单草,星星草,斑雀草,多叶果,凤凰窝,龙头狮子草,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猢狲头草,扑地锦,奶花草,奶草,奶汁草,铺地锦,铺地红,红莲草,斑鸠窝,三月黄花,地蓬草,铁线马齿苋,蜈蚣草,奶疳草,红茎草,红斑鸠窝,地马桑,红沙草,凉帽草,小苍蝇翅草,红丝草,小红筋草,仙桃草,莲子草,软骨莲子草,九龙吐珠草,地瓣草,粪脚草。

中药地锦草为大戟科植物地锦草斑叶地锦全草。10月采收全株,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茎纤细,近基部分枝,带紫红色,无毛。叶对生;叶柄极短;托叶线形,通常3裂;叶片长圆形,长4~10毫米,宽4~6毫米,先端钝圆,基部偏狭,边缘有细齿,两面无毛或疏生柔毛,绿色或淡红色。杯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总苞倒圆锥形,浅红色,顶端4裂,裂片长三角形;腺体4,长圆形,有白色花瓣状附属物;子房3室;花柱3,2裂。蒴果三棱状球形,光滑无毛;种子卵形,黑褐色,外被白色蜡粉,长约1.2毫米,宽约0.7毫米。花期6~10月,果实7月渐次成熟。2.斑叶地锦 本种与地锦草极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叶片中央有一紫斑,背面有柔毛;蒴果表面密生白色细柔毛;种子卵形,有角棱。花果期与地锦草同。

 

药材性状

地锦草常皱缩卷曲,根细小。茎细,呈叉状分枝,表面带紫红色,光滑无毛或疏生白色细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中空。叶对生,具淡红色短柄或几无柄;叶片多皱缩或已脱落,平展后呈长椭圆形,长5~10毫米,宽4~6毫米;绿色或带紫红色,通常无毛或疏生细柔毛;先端钝圆,基部偏斜,边缘具小锯齿或呈微波状。杯状聚伞花序腋生,细小。蒴果三棱状球形,表面光滑,种子细小,卵形,褐色。无臭,味微涩。

斑叶地锦叶上表面具一紫斑,下表面有毛;蒴果密被白色细柔毛;种子卵形,有棱。以叶色绿,茎色绿褐或带紫红色,具花果者为佳。

 

药理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多种体外抑菌试验方法证明地锦草鲜汁,水煎剂,水煎醇提物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施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肠炎杆菌,猪霍乱沙门氏杆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地锦草注射液及地锦草去鞣质等的精提物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抑菌作用。地锦草所含的黄酮在体外具有较强的广谱抑制菌作用,于0.002~0.63毫克/ml浓度时对20种常见致病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在0.005~1.25毫克/ml时呈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005毫克/ml,绿脓杆菌为0.32毫克/ml,痢疾杆菌为0.16~0.63毫克/ml。但黄酮与小鼠的全血,家兔红血球或血清共同孵育30分钟后,抗菌效力即大大减弱,但小鼠sc黄酮时,其尿液可具明显的抗菌作用。从地锦草中分得的没食子酸及槲皮素也有明显抑菌作用。此外,地锦草煎剂对钩端螺旋体有一定抑制作用。以0.125毫克/胚的黄酮与病毒于体外混合后接种,或1毫克/胚剂量先接种病毒后给药治疗,均对流感病毒亚洲甲型所致鸡胚感染有效。

解毒作用:地锦草不仅对白喉杆菌有强的抑制作用,而且对白喉杆菌外毒素也具有明显的中和作用。实验证明,100,50及25%的地锦草酊剂与白喉外毒素于低温作用30分钟后注射于豚鼠皮下,均对IMLD或aMLD之白喉外毒素有明显中和效果,能减低动物死亡率,但煎剂作用不明显。

止血作用:地锦草粉未局部使用,对实验性犬股动脉切开出血有止血作用。

缓解六六六对小鼠组织病理学的毒性作用:14%工业六六六200ppm对动物心,肝,脾,肾组织可引起严重损害。维生素C4000ppm可减轻六六六引起的组织病变,而地锦草能防止六六六对各组织的损害。同时长时期饲喂地锦草对实验动物肝脏和心肌引起轻度颗粒变性外,对肾脏无影响,但对脾肝造血系统有兴奋作用。淋巴细胞和原始母细胞性增加。

 

药材毒性

地锦草水煎浓缩乙醇提取液给家兔灌胃(20克生药/千克)观察1周,或给大鼠灌胃(15克生药/千克)每日2次,连续16天,停药后观察1周,均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地锦草毒性小。地锦草片(水煎醇提物)给家兔ig20克/千克l次,观察l周或给大鼠ig15克/千克,1日2次,连续16天,停药后观察l周上述动物均未见有何异常表现。

 

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地锦草呈长圆形有4个棱角,其中2个更明显。表皮细胞1列,棱角处有厚角组织;皮层散有多数乳汁管,直径7~15μm。中柱鞘纤维呈断续的环状排列。韧皮部狭窄。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较宽,导管呈放射状排列。髓部较大,中空。

斑叶地锦与地锦草区别为横切面呈长圆形,无棱角;表皮非腺毛众多。

粉末特征:

地锦草绿褐色。叶脉周围细胞正面观:细胞类长圆形,整齐紧密地排列在叶脉两侧;细脉末端周围细胞放射状排列成圆形。叶脉周围细胞横断面观:可见叶脉维管束周成圆形的维管束鞘。种皮细胞多成片存在,黄棕色,其正面观细胞呈多角形,直径约13.6μm,壁极厚,胞腔小。分枝状无节乳汁管,内含颗粒状物质,茎中乳汁管较粗,直径约16μm,叶中乳汁管较细,直径6~9μm。

斑叶地锦与地锦草粉末特征的区别是:非腺毛数多,非腺毛壁上的细小突起更明显;乳质管内含颗粒状及板片状物质,叶中乳汁管较易观察。

理化鉴别:取上述药材粗粉各2克,加甲醇20毫升,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用石油醚抽取3次,将甲醇提取液浓缩至4毫升,供以下实验:将提取液滴在滤纸上,滴加1%三氯化铝乙醇溶液,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斑点加深为深黄色。取提取液2毫升加入数滴浓盐酸及少量镁粉,溶液呈红色。(检查黄酮类)将提取液滴在滤纸上,再滴加0.1%溴酚蓝溶液,立即在蓝色的背景上显黄色斑点。(检查有机酸)

 

性味与归经

味辛;性平;归肺;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主治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研末撒。内服:煎汤,10~15克,鲜者可用15~30克;或入散剂。

 

各家论述

  • 《本草汇言》地锦,凉血散血,解毒止痢之药也。善通流血脉,专消解毒疮。凡血病而因热所使者,用之合宜。设非血热为病,而胃气薄弱者,又当斟酌行之。
  • 《别录》主心气,女子阴疝血结。
  • 《嘉佑本草》主通流血脉,亦可用治气。
  • 《品汇精要》主调气和血。
  • 《纲目》主痈肿恶疮,金刃扑损出血,血痢,下血,崩中,能散血止血,利小便。
  •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胃部痞满疼痛,冷骨风,臭痰,痔疮及下乳。
  • 《浙江民间草药》健胃止泻,治小儿疳积。
  • 《上海常用中草药》止血,利尿,健胃,活血解毒。治黄疸,痢疾,腹泻,尿路感染,便血,尿血,子宫出血,痔疮出血,跌打肿痛,女人乳汁不通,蛇咬伤,头疮,皮肤疮毒。《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