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花 中药梵天花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的全草

梵天花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利湿;消热解毒。主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风毒流注;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梵天花

拼音名:Fan Tian Hua

英文名:Herb of Procumbent Indian Mallow

别名:三角枫,三合枫,香港野棉花,犬跤迹,犬跤爪,野茄,破布勒,红野棉花,小号山棉皮,野木棉,拦路虎,狗脚迹,假肉花,虱麻头,五龙会,粘花衣,假棉花,地棉花,八大锤,干下槌,小桃花,小痴头婆,铁包金,乌云盖雪,野棉花,山棉花,棉花肾。

中药梵天花为锦葵科植物梵天花全草。夏,秋季采挖全草,洗净,除去杂质,切碎,晒干。

 

原形态

梵天花,小灌木,高约80厘米。枝平铺,小枝被星状绒毛。叶互生;叶柄长4~15毫米,被绒毛;托叶钻形,长约1.5毫米,早落;下部的叶轮廓为掌状3~5深裂,裂口深达中部以下,圆形而狭,长1.5~6厘米,宽1~4厘米,裂片菱形或倒卵形,呈葫芦状,先端钝,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具锯齿,两面均被星状短硬毛,上部的叶通常3深裂。花单生或近簇生,花梗长2~3毫米;小苞片长约7毫米,基部合生,疏被星状毛;萼较短于小苞片或近等长,卵形,尖头,被星状毛;花冠淡红色,花瓣长10~15毫米;雄蕊柱无毛,与花瓣等长。果球形,直径约6毫米,具刺和长硬毛,刺端有倒钩。种子平滑无毛。花期6~9月。

 

药材性状

干燥全株长20~50厘米;茎粗3~7毫米,圆柱形,棕黑色,幼枝暗绿色至灰青色;质坚硬,纤维性,木部门色,巾心有髓。叶通常3~5深裂,裂片倒卵形或菱形,灰褐色全暗绿色,微被毛;幼叶卵圆形。朔果腋生,扁球形,副萼宿存,破毛茸和倒钩刺,果皮干燥厚膜质。

 

性味与归经

味甘;苦;性凉;归肝;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

祛风利湿;消热解毒。主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感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风毒流注;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9~15克;鲜品15~30克。外用:适量,捣敷。

 

药材处方

  • 《福建民间草药》治风毒流注: 梵天花四两,羊肉八两。酌加酒水各半炖三小时服,日一次。
  • 《福建中草药》治毒蛇咬伤: 梵天花鲜叶捣烂,浸米泔水洗之,以渣敷伤口。
  •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痢疾: 梵天花三至五钱,水煎服。
 

各家论述

  • 《植物名实图考》:治风损。
  • 《福建民间草药》:祛风除湿,消炎解毒。治风毒流注,疯狗咬伤。
  • 《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消炎消肿,凉血解毒。主治痢疾,腹泻,疖肿,狂犬病,毒蛇咬伤。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