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草 中药风寒草为植物聚花过路黄的全草

风寒草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散寒;化痰止咳;解毒利湿;消积排石。主治风寒头痛;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黄疸;胆道结石;尿路结石;小儿府积;痈疽疔疮;毒蛇咬伤。
 

风寒草

拼音名:Feng Han Cao

别名:临时救,过路黄,小过路黄,黄花珠,九莲灯,大疮药,爬地黄黄,胡氏排草,对生黄花叶,小风寒,红头绳。

中药风寒草为报春花科植物聚花过路黄全草。在栽种当年10~11月,可采收1次,以后第2,3年的5~6月和10~11月可采收2次,齐地面割下,择净杂草,晒或炕干。

 

原形态

多年生匍匐草本,茎基部节间短,常生不定根,上部及分枝上升,长6~50厘米,圆柱形,密被多细胞卷曲柔毛;分枝纤细,有时仅顶端具叶。叶对生,茎端的2对间距短,近密集;叶柄长1.4~9厘米;叶片卵形,阔卵形以至近圆形,近等长,长(0.7~)1.4~3(-4.5)cm,宽(0.6~)1.3~2.2(-3)cm,先端锐尖或钝,基部近圆形或截形,稀略呈心形,上面绿色,下面较淡,有时沿中肋和们脉染紫红色,两面多少被具节糙伏毛,稀近于无毛,近边缘有暗红色或有时变为黑色的腺点,侧脉2~4对,在下面稍隆起,网脉纤细,不明显。花2~4朵集生茎端和伎端或近头状的总状花序,在花序下方的1对叶腋有时具单生的花;花梗极短或长至2毫米;花萼5深裂,长5~8.5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披针形,宽约1.5毫米,背面被疏柔毛;花冠黄色,内面基部紫红色;长9~11毫米,基部合生部分长2~3毫米,5裂(偶有6裂的),裂片卵状椭圆形至长圆形,宽3~6.5毫米,先端锐尖或钝,散生暗红色或变黑色的腺点;雄蕊5,花丝下部合生成高约2.5毫米的筒,分离部分长2.5~4.5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1.5毫米;子房被毛,花柱长5~7毫米。蒴果球形,直径3~4毫米,上半部具毛;花萼宿存。花期5~6月,果期7~10月。

 

药材性状

全草常缠结成团。茎纤细,表面紫红色或暗红色,彼柔毛,有的节上具须根。叶对生;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呈卵形,广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5~3.5米,宽1~2厘米,先端钝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两面疏生柔毛,对光透视可见棕红色腺点,近叶缘处多而明显。有时可见数朵花聚生于茎端。花冠黄色,5裂,裂片先端具紫色腺点。气微,味微涩。

 

药材鉴别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棕绿色。

非腺毛众多,长锥形或锥形,由2~8个细胞组成;表面有时可见小疣状或锥状突起,胞腔中有时可见棕黄色分泌物团块。2.淀粉粒较少,单粒呈类圆形或半圆形;复粒由2~5分粒组成。3.花粉粒易见。

 

性味与归经

辛;微苦;性微温

 

功效与作用

祛风散寒;化痰止咳;解毒利湿;消积排石。主治风寒头痛;咳嗽痰多;咽喉肿痛;黄疸;胆道结石;尿路结石;小儿府积;痈疽疔疮;毒蛇咬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9~159;或浸酒。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