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大豆皮 中药黑大豆皮为植物大豆黑色的种皮

黑大豆皮的功效与作用: 养血平肝;祛风解毒。主治头痛;阴虚烦热;盗汗;痈疮;眩晕;风痹;湿毒。
 

黑大豆皮

拼音名:Hei Da Dou Pi

英文名:black soybean seedcoat

别名:黑豆衣,黑豆皮。

中药黑大豆皮为豆科植物大豆黑色的种皮。将黑大豆用清水浸泡,待发芽后,搓下种皮晒干;或取做豆腐时剥下的种皮晒干,贮藏于干燥处。

 

原形态

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60~180厘米。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厘米。花期6~7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

黑大豆皮呈不规则卷曲的碎片,厚约0.1毫米。外表面黑色光滑,微具光泽,有的碎片可见色稍淡椭圆形的种脐;内表面浅灰黄色至浅灰棕色,平滑。气微,味淡。

 

鉴别方法

粉末特征:灰褐色。种皮栅状细胞成片,表面观多角形,侧面观长柱形,长37~102μm,直径8~10μm,内含红棕色物。种皮支持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并列,两端膨大,侧面观呈骨状哑铃形,长26~170μm,缢缩处直径12~26μm星状细胞呈星芒状或不规则形,有分枝状突起,壁厚,胞腔内含红棕色物。可见草酸钙方晶。

 

性味与归经

微甘;凉;归脾;肺;肾经。

 

功效与作用

养血平肝;祛风解毒。主治头痛;阴虚烦热;盗汗;痈疮;眩晕;风痹;湿毒。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捣敷。内服:煎汤,6~15克。

 

各家论述

  • 《药材学》:养血祛风,明目益精。治阴虚烦热,多汗盗汗,头晕,目昏,风痹。
  • 《随息居饮食谱》:止盗汗。
  • 《饮片新参》:清脑,疏风热,治头痛。
  • 《纲目》:生用疗痘疮目翳,捣烂敷小儿尿灰疮。
  • 《现代实用中药》:为清凉性滋养强壮药,有解毒利尿作用。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黑大豆皮
分类:果实类
别名:黑豆衣黑豆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