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 中药茴香为植物茴香的果实

茴香的功效与作用: 温肾散寒,和胃理气。主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 李杲:补命门不足。 《伤寒蕴要》:暖丹田。《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茴香

拼音名:Hui Xiang

别名:蘹香,小茴香,土茴香,香子,小香,野茴香,大茴香,谷茴香,谷香。

中药茴香为伞形科植物茴香果实。9~10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果实,去净杂质,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强烈香气。茎直立,圆柱形,高0.5~1.5米,上部分枝,灰绿色,表面有细纵纹。茎生叶互生,叶柄长3.5~4.5厘米,由下而上渐短,近基部呈鞘状,宽大抱茎,边缘有膜质波状狭翅;叶片3~4回羽状分裂,最终裂片线形至丝形。复伞形花序顶生,直径3~12厘米,伞梗5~20枝或更多,长2~5厘米,每一小伞形花序有花5~30,小伞梗纤细,长4~10毫米;不具总苞和小总苞;花小,无花萼;花瓣5,金黄色,广卵形,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中部以上向内卷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药卵形,2室,花丝丝状,伸出花瓣外;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极短,浅裂。双悬果,卵状长圆形,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外表黄绿色,顶端残留黄褐色柱基,分果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纵梭,每个棱槽内有一个油管,合生面有2个油管。花期6~9月。果期10月。

 

药材性状

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

 

药理作用

茴香油可作驱风剂,在腹气胀时排除气体,减轻疼痛。它能降低胃的张力,随后又刺激之,而使其蠕动正常化,缩短排空时间。对肠则增进张力及蠕动,因而促进气体的排出。有时在兴奋后蠕动又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此种作用可被局部麻醉药取消,因此可能是神经反射性的。它还有某些抗菌作用,茴香醚可能是抗菌的有效成分。在豚鼠的实验性结核中,茴香醛并无抗结核作用,但能略微加强小量链霉素之效力。小茴香酮为樟脑的异构体,故有与樟脑相似的某些局部刺激作用。

 

性味与归经

味辛,性温。

  • 《药性论》:苦辛。
  • 《唐本草》:辛,平,无毒。
  • 《本草经疏》:味辛平,甘,无毒。
  • 《江西草药》:性温,味辛。

归肾,膀胱,胃经。

  • 《汤液本事》:入手足少阴,太阳经。
  •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脾,膀胱三经。
  • 《本草经疏》:入足大阴,阳明,太阳,少阴经。
 

功效与作用

温肾散寒,和胃理气。主治寒疝,少腹冷痛,肾虚腰痛,胃痛,呕吐,干,湿脚气。

  • 《千金·食治》:主蛇咬疮久不瘥,捣敷之。又治九种瘘。
  • 《唐本草》:主诸瘘,霍乱及蛇伤。
  • 《开宝本草》:主膀胱,肾间冷气及盲肠气,调中止痛,呕吐。
  • 《日华子本草》:治干,湿脚气并肾劳颓疝气,开胃下食(’食’一作’气’),治膀胱痛,阴疼。

李杲:补命门不足。

  • 《伤寒蕴要》:暖丹田。
  • 《玉揪药解》:治水土湿寒,腰痛脚气,固瘕寒疝。
  • 《本草求真》:肝经虚火从左上冲头面者用之。
  • 《随息居饮食谱》:杀虫辟秽,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
  • 《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慢性气管炎。
  • 《吉林中草药》:散寒止痛。治疝气,肾寒小腹痛,胃痛,腰痛,遗尿。
 

使用方法

外用: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阴虚火旺者慎服。

  • 《本草经疏》:胃,肾多火,阳道数举,得热则呕者勿服。
  • 《得配本草》:肺,胃有热及热毒盛者禁用。
 

药材处方

  • 治小肠气痛不可忍者:杏仁一两,葱白(和根捣,焙干)半两,舶上茴香一两。上为末。每服三大钱,空心温胡桃酒调下。
  • 大茴香,荔枝核(炒黑)各等分。研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
  • 治小肠气腹痛 : 茴香,胡椒等分。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 治肾虚腰痛,转侧不能,嗜卧疲弱者 : 茴香(炒)研末。破开猪腰子,作薄片,不令断,层层掺药末,水纸裹,煨熟,细嚼,酒咽。
  • 治胁下疼痛 : 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上为末。每服二钱,盐汤调下。
  • 治胃痛,腹痛 : 小茴香子,良姜,乌药根各二钱,炒香附三钱。水煎服。
  • 治小便夜多及引饮不止 : 茴香不以多少,淘净,入少盐,炒为末,用纯糯米餈一手大,临卧炙令软熟,蘸茴香末啖之,以温酒送下。
  • 治遗尿 : 小茴香二钱,桑螵蛸五钱。装入猪尿胞内,焙干研末。每次一钱,日服二次。
  • 治睾丸肿 : 小茴香,苍耳子各三钱。水煎,日服二次。
  • 治伤寒脱阳,小便不通 : 茴香末,以生姜自然汁调敷腹上;外用茴香末,入益元散服之。
  • 治蛇咬久溃 : 小茴香捣末敷之。
  • 大小便闭,鼓胀气促。用八角茴香七个,大麻半两,共研为末,加生葱白三至七根,同研煎汤,调五苓散末服下。一天服一次。
 

各家论述

  • 《本草汇言》:蘹香,温中快气之药也。方龙潭曰,此药辛香发散。甘平和胃,故《唐本草》善主一切诸气,如心腹冷气,暴疼心气,呕逆胃气,腰肾虚气寒湿脚气,小腹弦气,膀胱水气,阴颓疝气,阴汗湿气,阴子冷气,阴肿水气,阴胀滞气。其温中散寒,立行诸气,乃小腹少腹至阴之分之要品也。倘胃,肾多火,得热即呕,得热即痛,得热即胀诸证,与阳道数举,精滑梦遗者,宜斟酌用也。
  • 《本草述》:按茴香之主治在疝证,世医漫谓颓疝有湿热不宜用,殊不知疝之初起,皆由于寒水之郁。而气化不宣,乃有湿,由湿郁不化,乃有热,是初起之疝,固即宜用之矣。至湿郁不化而为热,虽曰宜酌,然热之成者,因于湿也,湿之为病者,由于阳虚也,就外淫而论,固未有不因于寒以郁热者;即不因于外受,亦必由肾中之阳虚,乃致阴不得化而邪盛,令阴中之阳转郁,遂病于肝以为疝也。试参滑寿及杜名医之治案,俱用楝实,茴香,盖别有利湿热之味以助其奏功,断不能舍此温散的剂能致火于水者,俾正入膀胱寒水之经以责效也。至于专属小腹,或膀胱,非病于疝者,则此二腑若因热以为患,又能不切切致慎乎哉。或曰,此味所疗,如腰痛,泄泻,积聚;虚劳腹痛种种诸证,亦藉其致火于水,以益肾中之元阳乎?曰,诸证投此味,或辅或使,种种不离前义,然不如治疝之专而且多者,以其为功于寒水之经有最切耳,第与附子补阳除湿之义,各有攸当也,须细审之。大抵此味之治,切于寒者或虚寒者,若小肠,膀胱并胃腑之证患于热者,投之反增其疾也。
  • 《医林纂要》:茴香,大补命门,而升达于膻中之上,命门火固,则脾胃能化水谷而气血生,诸寒皆散矣。肝胆亦行命门之火,肝木气行,则水湿不留,虚风不作,故其功亚于附子,但力稍缓耳。
  • 《本经续疏》:覆香子,唐人始笔之书,而《千金方》于霍乱仅一二用,于诸瘘则不用。《外台秘要方》于诸瘘尝一二用,于霍乱则不用。自《日华子》着其有治干湿脚气,肾劳颓疝,阴痛,开胃下气之功,后之人遂一以为治疝之剂,非特忘其能主诸瘘,霍乱,并所谓干湿脚气,肾劳阴痛,胥弁髦置之矣。其味辛气平,不刚不燥,伸其固有之阳,开其障蔽之气,行于下而不冒于上。试思脚气,颓疝,阴疼,有一病在肾之上否?曰,肾劳者,明肾因劳而阳不伸,因阳不伸而浊气遏之,遂使清气不能周于下也。疝病非一,有寒疝,有颓疝,寒疝者寒胜,颓疝者气胜;寒疝病于少腹,颓疝病于睾丸。兹曰肾劳颓疝,亦可知其疝之非因寒而为腹中疞痛者矣。开胃下气者,缘其气之平而芳,味之辛后有甘也。于此更可见诸瘘之升不能升,降不能降,与霍乱之过于升并过于降为一体,其用蘹香可愈,均以其能开胃下气,而诸气自条达升降合度耳。
 

备注

莳萝子与茴香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参见莳萝子条。

 

摘录于

《*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