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地胆 中药苦地胆为植物地胆草或白花地胆草的全草

苦地胆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主治感冒;百日咏;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炎;黄疸;肾水肿;月经不调;白带;疮疖;湿疹;虫蛇咬伤。
 

苦地胆

拼音名:Ku Di Dan

英文名:Scabrous Elephantfoot Herb,all-grass of Scabrous Elephantfoot

别名:苦龙胆草,天芥菜,鸡疴粘,土柴胡,马驾百兴,草鞋底,牛插鼻,铁灯参,披地持,地楷杷,铺地丹,牛吃埔,铁灯盏,儿童草,假蒲公英,牛托鼻,土蒲公英,吹火根,毛兜细辛,铺地娘,铁扫帚,铁筶杯,铁丁镜,一针刺,铁灯柱,毛刷子,地苦胆,兔耳风,草鞋根,理肺散。

中药苦地胆为菊科植物地胆草白花地胆草全草。夏末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地胆草,茎直立,粗壮,二歧分枝,茎枝被白色粗硬毛。单叶,大都为基生;叶片匙形,长圆状匙形工长圆状披针形,长5~18厘米,宽达2~4厘米,先端钝圆,基部渐狭,边缘有圆齿状锯齿,两面被白色长粗毛,下面沿脉及叶缘的毛较密;茎生叶少而小。头状花序约有小花4个;总苞片8枚;多数头状花序密集成复头状花序,被通常3枚,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1~1.5厘米的叶状苞片所包围;花冠筒状,淡紫色;全为两性花,先端4裂,一边开裂。瘦果有棱,被白色柔毛,先端具长硬刺毛;冠毛1层,污白色;中上部细长,基部宽阔。药期7~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2月。

白花地胆草,多年生草本,高0.8~1米,或更高。根茎粗壮,斜升或平卧,具纤维状根。茎直立,多分枝,具棱条,被白色开展的长柔毛,具腺点。叶互生;最下部叶常密集呈莲座状;基部叶在花期常调萎;下部叶长圆状倒卵形,长8~20厘米,宽3~5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成具翅的柄,稍抱茎;上部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7~8厘米,宽1.5~2厘米,近无柄或具短柄,最上中叶极小,全部具有小尖的锯齿,稀近全缘,上面皱而是疣状突起,被疏或较密短柔毛,下面密被长柔毛和腺点。关状花序12~20个在茎枝顶端密集成团球状复头状花序,复头状花序基部有3个卵状心形的叶关苞片,具细长的花序梗,排成疏伞房状;总苞长国mm,宽1.5毫米;总苞片绿色,或有时先端紫红色,外层4,披针状长圆形,长4~5毫米,先端尖,具1脉,无毛或近无毛,内层4,椭圆状长圆形,长7~8毫米,先端急尖,具3脉,被疏贴短毛和腺点;花4个,花冠白色,漏斗状,长5~6毫米,管部细,裂片披针形,无毛。瘦果长圆状线形,长约3毫米,具10条肋,被短柔毛;冠毛污白色,具5条硬刚毛,长约4毫米,基部急宽成三角形。花期8月至翌年5月。

 

药材性状

苦地胆全长15~40厘米。根茎长2~5厘米,直径0.5~1厘米;具环节,密被紧贴的灰白色茸毛,质坚,不易折断,断面白色,根茎下簇生多数皱缩须根,棕褐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茎圆柱形,常二歧分枝,密被紧贴的灰白色粗毛。叶多基生,展平后完整叶呈匙形或倒披针形,长6~15厘米,宽1~5厘米,黄绿色至绿褐色,具较多腺点,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渐狭,边缘稍具钝齿;两面均被昆贴的灰白色粗毛,幼叶尤甚,叶柄短,稍呈鞘状,抱茎;茎生叶少而小。气微,味微苦。

 

鉴别方法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外被较密的多细胞非腺毛残基。皮层较宽,较老的根茎皮层可见少量石细胞单个散在,微木化。内皮层细胞1列,凯氏点明显,细胞内含有油滴。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狭窄,薄壁细胞多压缩,可见少量单个工成事的纤维存在。形成层不明显存在。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导管较小,多径向断续相连。射线2~10数列。髓较大,可见汪量微木化壁薄的石细胞单个散在。在薄壁组织中可见众多草酸钙簇晶,直径10~20μm,草酸钙方晶长至15μm,及大量的菊糖。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均为一列薄壁细胞,可见非腺毛残基及毛孔,以下表皮尤多。栅栏组织1~2列,约占切面的1/3。海绵组织约占切面的1/2。主脉向上下凸出,其向下凸出尤明显,两侧均有数层厚角细胞;内侧薄壁组织中含有草酸钙簇晶,菊糖;维管束3~5个,又韧型,呈弧形排列,韧皮部外侧有厚壁细胞数层,下表皮内言的厚壁细胞叶半月形排列。

粉末特征:灰绿色。非腺毛众多,有二种,一种单细胞非腺毛,壁较厚,可见纵细线纹,不木化;另一种非腺毛,由2~3个细胞组成,顶端细胞较长;基部细胞较短小,微木化,非腺毛长850~1700μm,或更长,径20~50μm。导管较小,有螺纹及网纹导管,径10~30μm。㈢纤维长枝状。叶表皮碎片,气孔不等式。可见草酸钙簇晶,直径10~20μm,方晶及菊糖。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应用地胆草注射液(水煎浓缩后酒精提取液,再加醋酸铅去掉沉淀制成)作体外抑菌试验(纸片法,每纸片含生药量约30毫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用平板倾注法,每15毫升含生药18~24克时,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抑菌作用。

抗炎:煎剂10克/千克灌胃,对大鼠蛋清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乙醇制剂5克/千克灌胃,对甲醛性关节炎亦有抑制作用。

抗肿瘤:地胆草内酯及地胆草新内酯在体内,外对KB细胞有细胞毒性活性,地胆草内酯对小鼠白血病P388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地胆草内酯,地胆草新内酯分别为50~100毫克/千克,对大鼠瓦克肉瘤-256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体外对人鼻咽癌-KB细胞半效抑制浓度为0.28~2.0μg/ml;去氧地胆草内酯对大鼠瓦克瘤-256亦有显着抑制作用。

 

药材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苦地胆注射液30克生药/千克(相当于成人用量1250倍),家兔静脉注射7.5克生药/千克,未引起毒性反应或死亡。家兔肌肉注射时,未发现局部肌肉充血,坏死等现象。体外作溶血试验时,未发现溶血现象。

 

性味与归经

味苦;辛;性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主治感冒;百日咏;扁桃体炎;咽喉炎;眼炎;黄疸;肾水肿;月经不调;白带;疮疖;湿疹;虫蛇咬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6~15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用药宜忌

  • 《南宁市药物志》:体虚者忌之。
  • 《广西中药志》:寒症勿用。
  • 《泉州本草》:孕妇慎用。
 

各家论述

  • 《生草药性备要》:散疮,凉血,消毒,去痰。理鼠咬,蛇伤,亦能止血。治肠风下血。
  • 《本草纲目拾遗》:叶:可贴热毒疮。
  • 《广州植物志》:治湿热。
  • 《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消胀。
  • 《南宁市药物志》:叶:敷热毒疮,乳痈,跌打。
  • 《广西中药志》:清热解毒。治痧气热病,捣烂敷热疮。煎汤熏洗兼内服治眼睛上膜。
  • 《闽东本草》:温脾利水,宽中下气。治水肿,腹胀,咳嗽,疳积,疝气。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