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香草 中药兰香草为植物兰香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

兰香草的功效与作用: 疏风解表;祛寒除湿;散瘀止痛。主治风寒感昌;头痛;咳嗽;脘腹冷痛;伤食吐泻;寒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风寒湿痹;跌打瘀肿;服疽不消;湿疹;蛇伤。
 

兰香草

拼音名:Lan Xiang Cao

英文名:Common Bluebeard Herb, Herb of Common Bluebeard

别名:石将军,紫罗球,婆绒花,石母草,九层楼,石仙草,小六月寒,血汗草,九层塔,野薄荷,茵陈草,节节花,独脚球,山薄荷,紫罗球,野仙草,避蛇虫。

中药兰香草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兰香草全草带根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兰香草,小灌木,高25~60厘米 ,枝圆柱形,幼时略带紫色,被灰色柔毛,老枝毛渐脱落。单叶对生,具短柄,长3~17毫米;叶片厚纸质,长圆形,披针形或卵形,长2~9厘米,宽1~4厘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近圆形或平截,边缘具粗齿,稀近全缘,被短毛,两面均有黄色腺点。聚伞花序腋生及顶生,花密集;花萼5裂,杯状,宿存,开花时长约2毫米,结果时长4~5毫米;花冠紫色或淡蓝色,二唇形,外面具短毛,花冠管长约3.5毫米,喉部有毛环,花冠5裂,下唇中裂片较大,边缘流苏状;雄蕊4,开花时与花柱均伸出花冠管外;子房先端被短毛。蒴果被粗毛,倒卵状球形,直径约2.5毫米,果瓣具宽翅。花果期6~10月。

 

药材性状

根呈圆柱形,直径0.3~0.8厘米,表面黄棕色,粗糙不平,有纵向裂纹和皱纹。枝略呈钝方形,表面灰褐色或棕紫色,密被毛茸。叶对生,多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9厘米,宽1~4厘米,先端钝,基部圆边缘具粗锯齿,上碳 褐至黑褐色,下面灰黄色并有黄色腺点,两面密生短柔毛;纸质,易碎。有时可见皱缩成团的花序或球形蒴果,有特异香气,味苦。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兰香草素钠(兰素钠)在体外(试管稀释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喉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伤寒,甲型和乙型副伤寒,绿脓,大肠,痢疾(弗氏)等杆菌以及溶血性链球菌也有一定作用;较高浓度为杀菌,较低浓度为抑菌。体内试验证明对小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使大多数动物兔于死亡。

其他作用:止咳作用:对氨水刺激引起慢性气管炎的小鼠,口服兰香草煎剂20克/千克有止咳作用。

抑菌作用:兰香草醌钠用试管稀释法,0.39毫克/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3.12毫克/ml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6.25毫克/ml对乙型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兰花草醌钠0.5~1.5克/千克皮下注射对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小鼠有保护作用,皮下注射的有效治疗量与中毒致死量至少相差4~5倍。

 

药材毒性

30只小鼠皮下注射兰素钠4.0,4.5或5.Og/千克,观察3天,死亡1只,余无异常;静脉注射2.5,2.25,2.O或1.75克/千克,每组5只,死亡率分别为4/5,3/5,3/5及0/5,中毒症状为无力,呼吸困难,死于呼吸麻痹。家兔静脉注射兰素钠1.O或0.5克/千克未见异常,给药后排出的尿液体外试验有抗菌作用。

 

性味与归经

味辛;性温。

 

功效与作用

疏风解表;祛寒除湿;散瘀止痛。主治风寒感昌;头痛;咳嗽;脘腹冷痛;伤食吐泻;寒瘀痛经;产后瘀滞腹痛;风寒湿痹;跌打瘀肿;服疽不消;湿疹;蛇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0~15克;或浸酒,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绞汁涂;或煎水熏洗。

 

各家论述

  • 《植物名实图考》:肉(食)可治嗽。
  • 《岭南采药录》:祛风散瘀,凡产后风迷或瘀血作痛,以之煎服。
  • 《南宁市药物志》:发汗祛风湿。内服治伤风感冒,疳积。煎水外洗治风湿骨痛及皮肤瘙痒。
  • 《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伤风咳嗽。
  • 《湖南药物志》:根:治腰痛,伤食腹泻。
  • 《广东中药》Ⅱ:治月经不调腹痛,理跌打。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