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 中药马铃薯为植物马铃薯的块茎

马铃薯的功效与作用: 和胃健中;解毒消肿。主治胃痛;烫伤;痄肋;痈肿;湿疹。
 

马铃薯

拼音名:Ma Ling Shu

别名:阳芋,山药蛋,洋山芋,洋番薯,土豆,洋芋,荷兰薯,薯仔,茨仔,山洋芋,地蛋。

中药马铃薯为茄科植物马铃薯块茎。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无毛或被疏柔毛。地下块茎椭圆形,扁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3~10厘米,外皮黄白色,内白色,具芽眼,着生于匍匐茎上,成密集状。奇数不相等的羽状复叶;总叶柄长3~5厘米,小叶柄长1~8毫米;小叶6~8对,常大小相间,卵形或矩圆形,最大者长约6厘米,最小者长宽均不及1厘米,先端钝尖,基部稍不等,全缘,两面均被白色疏柔毛,叶脉在下面突起,侧脉每边6~7条,先端略弯。伞房花序顶生,后侧生;花萼钟形,直径约1厘米,外被疏柔毛,5裂,裂片披针形,先端长渐尖;花冠辐射状,白色或蓝紫色,直径2.5~3厘米,花冠筒隐于萼内,先端渐5裂,裂片略呈三角形;雄蕊5,花丝短,花药长圆形,约为花丝的5倍长;雌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较雄蕊稍长,柱头头状,结实少。浆果圆球形,光滑,直径约1.5厘米,熟时红色。种子扁圆形。花期夏季。

 

药材性状

块茎扁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10厘米,表面白色或黄色,节间短而不明显,侧芽着生于凹隐的”芽眼“内,一端有短茎基或茎痕。质硬,富含淀粉。气微,味淡。

 

药理作用

对某些酶的抑制作用:从马铃薯块根线粒体中分离出的内源性ATP酶抑制蛋白,它对F1~ATP酶的抑制作用需要Mg2+ -ATP存在。对分离出的酵母菌种F1的IC50为140μg(抑制剂)/mg(F1)。这种抑制剂对分离出的酵母菌F1也有强大的ATP酶抑制作用。大鼠每100克食物加入100毫克,200毫克 的从马铃薯在分离出的胰蛋白酶抑制剂,在为期28天的短期试验中,可减少酪蛋白利用,大鼠胰腺肿大;在为期95星期的长期试验中,该抑制剂可产生剂量依赖性的胰腺病理改变,胰腺有小结增生和腺泡瘤。马铃薯中得到的一种蛋白酶抑制物(POTⅡ)可增加缩胆囊素(CCK)释放,因为内源性CCK在控制食物吸收方面有重要作用,所以该物质可能在减少食物吸收方面有一定作用,在11位男性实验中,1.5克 POT Ⅱ加入高蛋白汤中,给予口服,可使能量吸收减少达17.5%。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皮肤伤口处蛋白水解酶活性增加,胶原生物合成减慢。从马铃薯中得到的组织蛋白酶D抑制剂外用可使蛋白水解活性恢复正常,胶原生物合成也加快。

其他作用:马铃薯的水透析液可抑制某些致癌物质对鼠伤寒沙门菌的致突变作用。马铃薯,米饭平均半数胃排空时间为71分钟,86分钟。因为血糖指数和胃排空时间成负相关,所以相比马铃薯,米饭更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大鼠实验表明,马铃薯中的茄碱注射,可升高血糖,α-或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利均能抑制此作用。植物凝集素试验中,马铃薯可作为大鼠甲状腺肿瘤的特异性标记物。

 

药材毒性

发芽的马铃薯,带青色的块根肉中含很小量的茄碱,对人体不致有害,但在某些情况下(储藏并不增加含量),茄碱含量可较正常增高4~5倍,甚至超过0.4克/千克,而0.2克游离茄碱即可产生典型的皂碱毒反应。症状虽严重,但不致死亡。有报告小孩服用发绿的马铃薯,发生严重胃肠炎而死亡者。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平。

 

功效与作用

和胃健中;解毒消肿。主治胃痛;烫伤;痄肋;痈肿;湿疹。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磨汁涂。内服:适量,煮食或煎汤。

 

药材处方

马铃薯原产南美洲,形似山芋,故得名洋芋,洋番薯等。因其地下块茎似球形,故名土豆。其味如山药而形似蛋,故又称山药蛋。马铃,即马粪也,因形近而名马铃薯。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