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 中药毛茛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及根

毛茛的功效与作用: 退黄;定喘;截疟;镇痛;消翳。主治黄疸;哮喘;疟疾;偏头痛;牙痛;鹤膝风;风湿关节痛;目生翳膜;瘰疬;痈疮肿毒。
 

毛茛

拼音名:Mao Gen

英文名:Japanese Buttercup Herb,Herb of Japanese Buttercup

别名:水茛,毛建,毛建草,猴蒜,天灸,毛堇,自灸,鹤膝草,瞌睡草,三脚虎,水芹菜,扑地棕,翳子药,一包针,老虎草,犬脚迹,老虎脚迹草,火筒青,野芹菜,辣子草,辣辣草,烂肺草。

中药毛茛为毛茛科植物毛茛全草。一般栽培10个月左右,即在夏末秋初7~8月采收全草及根,洗净,阴干。鲜用可随采随用。

 

原形态

毛茛,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具分枝,中空,有开展或贴伏的柔毛。基生叶为单叶;叶柄长达15厘米,有开展的柔毛;叶片轮廓圆心形或五角形,长及宽为3~10厘米,基部心形或截形,通常3深裂不达基部,中央裂片倒卵状楔形或宽卵形或菱形,3浅裂,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侧裂片不等2裂,两面被柔毛,下面或幼时毛较密;茎下部叶与基生叶相同,茎上部叶较小,3深裂,裂片披针形,有尖齿牙;最上部叶为宽线形,全缘,无柄。聚伞兵花序有多数花,疏散;花两性,直径1.5~2.2厘米;花梗长达8厘米,被柔毛;萼片5,椭圆形,长4~6毫米,被白柔毛;花瓣5,倒卵状圆形,长6~11毫米,宽4~8毫米,黄色,基部有爪,长约0.5毫米,蜜槽鳞片长1~2毫米;雄蕊多数,花药长约1.5毫米,花托短小,无毛;心皮多数,无毛,花柱短。瘦果斜卵形,扁平,长2~2.5毫米,无毛,喙长约0.5毫米。花,果期4~9月。

 

药材性状

茎与叶柄均有伸展的柔毛。叶片五角形,长达6厘米,宽达7厘米,基部心形。萼片5,船状椭圆形,长4~6毫米,有白柔毛;花瓣5,倒卵形,长6~11毫米。聚合果近球形,直径4~5毫米。

 

药理作用

毛莨含有强烈挥发性刺激成分,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炎症及水泡,内服可引起剧烈胃肠炎和中毒症状,但很少引起死亡,因其辛辣味十分强烈,一般不致吃得很多。发生刺激作用的成分是原白头翁素,聚合后可变成无刺激作用的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在豚鼠离体器官(支气管,回肠)及整体试验中,均有抗组织胺作用。浸剂或煎剂在1:100以上浓度时在试管内有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抗菌:原白头翁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和霉菌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如对链球菌(1:60000),大肠杆菌(1:83000~33000),白色念珠菌(1:100000)都有抑制作用。

抗组胺作用:喷雾呼入1%原白头翁素,可降低豚鼠因吸入组胺而致的支气管痉挛窒息的死亡率;并可使静脉注射最小致死量组胺的小鼠免于死亡。豚鼠离体支乞管灌流实验证明;1%原白头翁素能对抗0.01%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先用1%白头翁素后,在1~2小时内可全防止致痉量的组胺对支气管的痉挛作用。1%原白头翁素可拮抗组胺对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收缩作用。

 

性味与归经

味辛;性温;有毒;归肝;胆;心;胃经。

 

功效与作用

退黄;定喘;截疟;镇痛;消翳。主治黄疸;哮喘;疟疾;偏头痛;牙痛;鹤膝风;风湿关节痛;目生翳膜;瘰疬;痈疮肿毒。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穴位,使局部发赤起泡时取去;或煎水洗。

 

用药宜忌

毛茛有毒,一般不作内服。皮肤有破损及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

 

各家论述

  • 《本草拾遗》:主恶疮痈肿疼痛未溃,捣叶敷之,不得入疮,令人肉烂。主疟,令病者取一握微碎,缚臂上。子和姜捣腹,破冷气。
  •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外用治癣癞。
  • 《江西民间草药》:治偏头痛,眼生翳膜,黄疸,鹤膝风。
  • 《本草推陈》:外用为皮肤刺激药,治瘰疬,关节炎,关节结核,骨结核,支气管喘息,及一切阴疽肿毒未溃者。
  • 《重庆草药》:治鱼口及蛇咬伤。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