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筋草 中药牛筋草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的根或全草

牛筋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伤暑发热;小儿惊风;乙脑;流脑;黄疸;淋证;小便不利;痢疾;便血;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牛筋草

拼音名:Niu Jin Cao

英文名:Goosegrass Herb

别名:千金草,千千踏,忝仔草,千人拔,椮子草,牛顿草,鸭脚草,鹅掌草,野鸭脚菜,老驴草,百夜草,粟仔越,野鸡爪,栗牛茄草,蟋蟀草,扁草,水牯草,油葫芦草,千斤草,尺盆草,路边草,稷子草。

中药牛筋草为禾本科植物牛筋草全草。8~9月采挖,去或不去茎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牛筋草,一年生草本。根系极发达。秆丛生,基部倾斜,高15~90厘米。叶鞘压扁,有脊,无毛或疏生疣毛,鞘口具柔毛;叶舌长约1毫米;叶片平展,线形,长10~15厘米,宽3~5厘米,无毛或上面常具有疣基的柔毛。穗状花序2~7个,指状着生于秆顶,长3~10厘米,宽3~5毫米;小穗有3~6小花,长4~7毫米,宽2~3毫米;颖披针形,具脊,脊上粗糙;第1颖长1.5~2毫米,第2颖长2~3毫米;第1外稃长3~4毫米,卵形,膜质具脊,脊上有狭翼,内稃短于外稃,具2脊,脊上具狭翼。囊果卵形,长约1.5毫米,基部下凹,具明显的波状皱纹,鳞皮2,折叠,具5脉。花,果期6~10月。

 

药材性状

根呈须状,黄棕色,直径0.5~1毫米。茎呈扁圆柱形,淡灰绿色,有纵棱,节明显,节间长4~8毫米,直径1~4毫米。叶线形,长达15厘米,叶脉平行条状。穗状花序数个呈指状排列于茎顶端常为3个,气微,味淡。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皮层由4~6列薄壁细胞组成,中柱鞘纤维成环状排列,其外侧有约20个棱脊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状。中柱维管束散在,外韧型,具环管纤维。髓细胞呈类多角形,中部常萎缩而中空。

 

药理作用

非洲民间用作利尿,祛痰剂,或治腹泻。

 

性味与归经

味甘;淡;性凉。

 

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伤暑发热;小儿惊风;乙脑;流脑;黄疸;淋证;小便不利;痢疾;便血;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90克。

 

各家论述

  • 《百草镜》:行血,长力。
  • 《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疝气。
  •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强筋骨,治遗精。
  • 《闽东本草》:治小儿急惊,石淋,腰部挫伤,肠风下血,反胃,喘咳。
  • 《上海常用中草药》:活血补气。治脱力劳伤,肺结核。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