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叶 中药枇杷叶为植物枇杷的叶

枇杷叶的功效与作用: 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主治肺热痰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
 

枇杷叶

拼音名:Pi Pa Ye

英文名:Loquat Leaf

别名:巴叶,枇杷,芦桔叶,蜜枇杷叶,炙枇杷叶。

中药枇杷叶为蔷薇科植物枇杷。全年皆可采收。

 

原形态

枇杷,常绿小乔木,高约10米。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叶柄短或几无柄,长6~10毫米,有灰棕色绒毛;托叶钻形,有毛;叶片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及叶脉密生灰棕色绒毛,侧脉11~21对,圆锥花序顶生,总花梗和花梗密生锈色绒毛;花直径1.2~2厘米;萼筒浅杯状,萼片三角卵形,外面有锈色绒毛;花瓣白色,长圆形或卵形,长5~9毫米,宽4~6毫米,基部具爪,有锈色绒毛;雄蕊20,花柱5,离生,柱头头状,无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3~5厘米,黄色或橘黄色;种子1~5颗,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厘米,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5~6月。

 

药材性状

叶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绿色,密被黄色茸毛。主脉于下表面显着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茸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绿者为佳。

 

药理作用

所含苦杏仁甙在下消化道被微生物酶分解出微量氢氰酸,后者对呼吸中枢有镇静作用,故有平喘镇咳作用。

枇杷叶的乙醚冷浸提取物局部应用对角叉菜胶性浮肿有强大抑制作用,抑制率达52%(角叉菜胶注射后2h),其活性成分经分离已证明为熊果酸和2a-羟基-亚油酸甲酯,后者与马斯里酸的甲酯化物相当。此外,枇杷叶的甲醇提取物中的倍半萜葡萄糖甙和多羟基三萜烯甙可显着降低遗传性糖尿病小鼠的尿糖,并且后者还可降低正常小鼠的血糖。

 

鉴别方法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扁方形,外被厚的角质层;下表皮有多数单细胞非腺毛,近主脉处多弯曲,有的折合成人字形;气孔不定式。栅栏组织3~4列细胞。海绵组织疏松。主脉维管束外韧型,近环状;中柱鞘纤维束排列成不连续的环,壁木化,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主脉及叶肉中均散有粘液细胞,并含草酸钙方晶及族晶。

 

性味与归经

味苦,辛;性寒;无毒;归肺;心;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主治肺热痰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9~15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鲜品15~30克;或熬膏,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本草经疏》胃寒呕吐及肺感风寒咳嗽者,法并忌之。

 

各家论述

  • 《本草纲目》:枇杷叶,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气之功耳。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 《本草经疏》:《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火气上炎,则为卒宛不止。宛者,哕也,其声浊恶而长。《经》曰,树枯者叶落,病深者声哕,病者见此,是为危证。枇杷叶性凉,善下气,气下则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宛止也。其治呕吐不止,妇人产后口干,男子消渴,肺热咳嗽,喘息气急,脚气上冲,皆取其下气之功。又治妇人发热咳嗽,经事先期,佐补阴清热之药服之,可使经期正而受孕。
  • 《本草汇言》:枇杷叶,安胃气,润心肺,养肝肾之药也。沈孔庭曰:主呕哕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气也;或气逆痰滞而咳嗽靡宁,润肺气也;或虚火烦的而舌干口澡,养肾气也;或瘟疫暑?而热渴不解,凉心气也。
  • 《重庆堂随笔》:枇杷叶,凡风温,温热,暑,燥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肃治节;香而不燥,凡湿温,疫疠,秽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浊气而廓中州。《本草》但云其下气治嗽宛,则伟绩未彰,故发明之。
  • 《名医别录》:主卒宛不止,下气。
  • 《食疗本草》:煮汁饮之,止渴,治肺气热嗽及肺风疮,胸,面上疮。
  • 《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定喘,能断痰丝,化顽痰,散吼喘,止气促。
  • 《本草纲目》:和胃降气,清热解暑毒,疗脚气。
  • 《本草再新》:清肺气,降肺火,止咳化痰,止吐血呛血,治痈痿热毒。
  • 《安徽药材》:煎汁洗脓疮,溃疡,痔疮。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枇杷叶
分类:叶类
别名:蜜枇杷叶芦桔叶炙枇杷叶枇杷巴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