蓍草 中药蓍草为菊科植物高山蓍的全草

蓍草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止痛;活血;解毒。主治感冒发热;头风痛;牙痛;风湿痹痛;血瘀经闭;腹部痞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毒。
 

蓍草

拼音名:Shi Cao

别名:蓍,蜈蚣草,飞天蜈蚣,乱头发,锯草,一枝蒿蒿,土一支蒿,羽衣草,千条蜈蚣。

中药蓍草为菊科植物高山蓍全草。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高山蓍,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具短根状茎。茎直立,有棱条,上部有分枝。叶互生;无柄;叶片长线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7~15毫米,栉齿状羽状深裂或浅裂,裂片线形,排裂稀疏,半抱茎,两面生长柔毛,下面毛密生,有腺点或几无腺点,下部叶花期常枯萎,上部叶渐小。头状花序多数,花径5~6毫米,集生成伞房状;总苞钟状,总苞片卵形,3层,覆瓦状排列,绿色,草质,有中肋,边缘膜质,疏生长柔毛;边缘舌状花,雌性,5~11朵,白色,花冠长圆形,先端3浅裂;中心管状花,两性,白色,花药黄色,伸出花冠外面。瘦果扁平,宽倒披针形,有淡色边肋。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药材性状

茎呈圆柱形,上部有分枝,长30~100厘米;表面深灰绿色至浅棕绿色,破白色柔毛,具纵棱。叶互生,无柄;叶片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条状披针形,羽状深裂,长2~6厘米,宽0.5~1.5厘米;暗绿色,两面均被柔毛;叶基半抱茎。头状花序密集成圆锥伞房状。气微,味微辛。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蓍草总酸流浸膏3.75克/千克给大鼠口服,显着抑制蛋清性足肿胀。总酸2.5克/千克给大鼠口服,连续7天,对棉球肉芽肿形成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去肾上腺大鼠抗蛋清性足肿实验表明,总酸抗炎作用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系统表现的。总酸对切除肾上腺未成年大鼠存活时间也无明显影响。从总酸中分离出琥珀酸,延胡索酸和α-呋喃甲酸。分别给小鼠皮下注射1/4半数致死量剂量的上述各酸,以及安全剂量(本实验为2.160克/千克)的乌头酸,均显着抑制巴豆油诱发的耳郭肿胀,延胡索酸与乌头酸作用较弱。4种有机酸皮下注射,对大鼠酵母性足肿胀也有抑制作用,其中琥珀酸与α-呋喃甲酸作用较好。琥珀酸1.225克/千克,0.613克/千克,乌头酸2.000克/千克皮下注射,均显着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胀。乌头酸3.000克/ kg,α-呋喃甲酸0.250克/千克,琥珀酸1.225克/千克皮下注射,均可显着降低组胺诱导的大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

解热,镇痛:琥珀酸1.00克/千克,延胡索酸0.50克/千克和乌头酸1.00克/千克分别给家兔皮下注射,在注射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后2或3小时,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小鼠口服总酸5.0克/千克,显着抑制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小鼠分别皮下注射琥珀酸1.225克/千克,延胡索酸0.838克/千克,α-呋喃酸0.156克/千克,也均可显着抑制醋酸所致扭体反应。但上述各酸和乌头酸时热板法所致小鼠疼痛反应均无镇痛作用。 小鼠口服总酸5.0克/千克,l小时后小鼠活动减少,安静嗜睡,并使阈卜剂量戊巴比妥纳致睡眠小鼠数目增加。琥珀酸等4种有机酸,也有协同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作用。

抗菌作用:10%鲜草醇溶性部分用平板纸片法,可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据报道,蓍草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成分,主要含于其酸性乙醇提取物及酸性乙酸乙酯提取物中。

 

鉴别方法

 

茎横切面:表面细胞长圆形或近圆形,角质层呈细齿状突起;被2~10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先端一细胞狭长。皮层较窄,外侧为1~3列厚角细胞,内侧有树脂道散在。维管束外韧型,20~30个排列成环,韧皮部甚窄,外侧有韧皮纤维束,形成层区有3~5层细胞,束间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倒三角形,导管较细小,直径10~36μm,射线细胞1~2列。髓部甚大,老茎中心有空洞。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长多边形或近长方形,垂周壁较平直或浅波状,气孔不定式。几无毛。下表皮细胞较小且不规则,垂周壁波状弯曲。非腺毛较多,长375~900μm,常由4~7个细胞组成,下面数个细胞近方形,先端一细胞甚为狭长。

 

薄层色谱:取干燥全草粉末(20目)10克,加2%盐酸100毫升冷浸3~4小时,滤过,残渣再用2%盐酸50毫升冷浸2~3小时,滤过,合并浸出液,浓缩至1:1,加硅胶(80目)约10克拌匀,蒸干,置沙氏提取器中用乙醚提取,乙醚液浓缩至lml,供点样用。以延胡索酸,琥珀酸为对照品。点于自制纤维素薄板上,以甲苯-甲酸乙酯一甲酸(5:4:1)为展开剂,展距16厘米。用0.05%溴酚蓝水溶液喷雾显色,样品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对应的位置处,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性味与归经

味辛;苦;性平温;有毒。

 

功效与作用

祛风止痛;活血;解毒。主治感冒发热;头风痛;牙痛;风湿痹痛;血瘀经闭;腹部痞块;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痈肿疮毒。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0~15克;研末,每次1~3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感想末调敷。

 

用药宜忌

孕妇慎服。

  • 《贵阳民间药草》孕妇忌服。
  • 《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体虚及孕妇忌服。
 

药材处方

蓍草,《纲目》云按班固《白虎通》载孔子云:蓍之为言耆也。老人历年多,更事久,事能尽知也。陆佃《埤雅》云:草之多寿者,故字从耆。《博物志》言:蓍千岁而三百茎,其本已老,故知吉凶。”蓍草常为占卜之用,故得此名。叶如栉齿状深裂,形似而以“蜈蚣”喻之。

 

各家论述

  • 《新修本草》此草所在有之,以其茎可为筮。陶误用楮实为之。
  • 《本经》云:味苦。楮实味甘,其楮实移在木部也。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