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hi Diao Lan
英文名:Few-flower Lysionotus ,Fewflower Lysionotus Herb,Herb of Fewflower Lysionotus
别名: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员兰,地楷杷,岩豇豆,岩石茶,石三七,石虎,岩参,石豇豆,石杨梅,岩泽兰,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瓜子草,石花,产后茶,山泽兰。
中药石吊兰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的全草。8~9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石吊兰 常绿小灌木。茎长7~30厘米,有匍匐茎,常攀附于岩石上,不分枝或少分枝,幼枝常具短毛。叶对生或3~5叶轮生;有短柄,长1~5毫米;叶生革质,形状弯化较大,线形,线状披针形,狭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5.8厘米,宽0.4~1.5(-2)cm,先端急尖或钝,基部钝,宽楔形或的圆形,边缘在中部以上或上部有少数牙齿或小齿,有时近全缘,两面无毛,侧脉不显。花单生呀2~4朵集生成聚伞花序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纤细;苞片小,披镖形;花萼5深裂,裂片线关三角形;花冠白色或淡红以或带淡紫色条纹,长3.5~4.8厘米,檐部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能育雄蕊2,花药相连退化雄蕊2;花盘杯状,4裂;雌蕊长2~3.4厘米,内藏;子房线形,花柱短,柱头弯。蒴果线形,长5.5~9厘米,宽2~3毫米。种子纺锤形,长不及1毫米,先端具长毛。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茎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2~5毫米,表面灰褐色或灰黄,有粗皱纹,节略膨大,节间长短不一,有叶痕及不定根,质脆易折,断面不整齐,黄绿色。叶轮生或对生,多已胶落,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至条形,长12~15毫米,宽3~16毫米,先端钝尖,叶上半部有疏锯齿,边缘反卷,厚革质;叶面草绿色,叶背黄绿色,主脉下陷,北面凸起。气微,味苦。
体外结核菌抑菌试验表明,石吊兰素(岩豆素)在200μg/ml浓度下有抗菌作用。
茎横切面:木栓层由数层木栓细胞组成。木栓形成层明显。皮层由10数列细胞组成,靠近木栓形成层处有断续排列的纤维环,间有石细胞分布鞋,其层纹及孔沟明显,胞胞腔狭小,有的胞腔内含有棕色物质。内皮层明显。韧皮部连成环状;木质部导管类圆形或多角形,大小不等,单个散在或数个排成单列。髓部较宽广,细胞类圆形,壁落,薄壁细胞中充满圆形,卵形和椭圆形的淀粉粒,直径9~28μm。
粉末特征:棕黄色或黄绿色。纤维锥形或梭形,长100~300μm,直径20~30μm,胞腔狭窄,壁厚,孔泡及层纹明显。石细胞长方形,胞腔大,具孔,沟。气孔为不定式。导管为梯形,螺纹。木栓细胞呈多边形,有细微的疣状突起。淀粉粒众多,单个散在,圆形,卵圆形或椭圆形,直径9~28μm,脐点及层纹不明显。
叶横切面:上表皮为1列长椭圆形细胞,其内方为2~3列大型上皮细胞,呈椭圆形或类圆形,下表皮细胞较小,排列紧密,有气孔。栅栏组织细胞1列,栅状细胞形状上宽下狭,排列整齐。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呈多边形,放射状排列,主脉下方近下表皮处有1~2列厚角细胞,其间可见稀疏散在的单个纤维。
味苦;辛;性平
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瘀通经。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咳喘痰多;痛经;月经不调。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内服:煎汤,9~15克;或浸酒服。
孕妇忌服。《广西本草选编》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