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hui Yin
英文名:Mercury
别名:白澒,姹女,澒,汞,砂汞,灵液,活宝,神胶,元水,铅精,流珠,元珠,赤汞
中药水银为一种液态金属。主要由辰砂矿炼出,少数取自自然汞。通常用辰砂矿石砸碎,置炉中通空气(或加石炭及铁质)加热蒸馏,再经过滤而得。自然汞不甚多见。
辰砂 三方晶系。晶体成厚板状或菱面体,在自然界中单体少见,多呈粒状,致密状块体出现,也有呈粉末状被膜者。颜色为朱红色至黑红色,有时带铅灰色。条痕为红色。金刚光泽,半透明。有平行的完全解理。断口呈半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2~2.5。比重8.09~8.2。性脆。
自然汞 常温下为液体,-38.87℃以下为三方晶系晶体。晶体汞为菱面体状。液体呈小珠分散,或呈薄膜依附于辰砂等共存矿物表面及裂隙中,亦呈小水滴状集中于岩石裂隙。银白或锡白色,金属光泽,不透明。晶体汞相对密度14.26~14.4;液体汞相对密度13.546(20℃)。气化点356.58℃,蒸气有剧毒;常温下在空气中稳定为液态,受热易挥发。
水银在常温下为质重液体。银白色;不透明;具金属光泽。易流动或分裂成小球。遇热易挥发,357℃成气体,在-39℃时凝固成锡样固体。不溶于水,乙醇,盐酸;能溶于硝酸,热硫酸中,形成汞盐。无臭。以银白色,具光泽,流动灵活,在光滑纸面上流过无遗留污痕者为佳。
元素汞不引起药理作用,解离后的汞离子能与疏基结合而干扰细胞的代谢及功能。元素汞不能自肠胃道吸收,但其表面暴露于空气中时可形成氧化物或硫化物,因而吞食后有时可引起轻度泻下,利尿。吞食水银的人,大多数并无症状,水银自粪便排出,少数人可有某些症状,而极少数(敏感或其他未知原因)可引起立即死亡。汞剂排泄主要由肾,其次是大肠。
汞剂对消化道有腐蚀作用,对肾脏,毛细血管均有损害作用。急性中毒多半由误服升汞引起,有消化道腐蚀所致的症状,吸收后产生肾脏损害而致尿闭和毛细血管损害而引起血浆损失,甚至发生休克。早期应用二巯基丙醇及其他对症措施,多数有效。慢性中毒一般见于工业中毒,发生口腔炎和中毒性脑病,后者表现为忧郁,畏缩等精神症状和肌肉震颤。
取水银约1克,加硝酸与蒸馏水的等容混合液20毫升,使其溶解,溶液照下述方法试验:(1)取水银硝酸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即生成黄色沉淀。(检查汞盐)(2)取水银硝酸溶液加氢氧化钠试液调至中性,加碘化钾试液,即生成猩红色沉淀,能在过量的碘化钾试液中溶解,再以氢氧化钠试液碱化,加铵盐即生红棕色的沉淀。(检查汞盐)
辛;寒;有毒;归心;肝;肾经。
杀虫;攻毒。主治疥癣;痔痿;梅毒;恶疮。
外用:适量,涂擦。
大毒之品,不宜内服,孕妇尤忌。外用亦不可过量或久用,以免中毒。
水银膏《圣惠方》:癣疮;小升丹《验方》: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