秫米 中药秫米为禾本科植物梁或粟的种子之粘者

秫米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和胃安神;解毒敛疮。主治疟疾寒热;筋骨挛急;泄泻痢疾;夜寐不安;肿毒;漆疮;冻疮;犬咬伤。
 

秫米

拼音名:Shu Mi

别名:众,秫,黄米,糯秫,糯粟,黄糯。

中药秫米为禾本科植物种子之粘者。果实成熟时采收,去净杂质,晒干。

 

原形态

粱,一年生栽培作物,须根粗大。秆粗装,直立,高0.1~1米。叶鞘松裹茎秆,密具疣毛或无毛,先以近边缘及叶片接处的背面为密,边缘密具纤毛;叶舌为1圈纤毛;呀片长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45厘米,宽5~33毫米,先端尖,基部钝圆,上面粗糙,下面稍光滑。圆锥花序呈圆柱状或近纺锤状,通常下垂,基部多少有间断,长10~40厘米,宽1~5厘米,常因品种的不同而变异主轴密被柔毛,刚毛显着长于或稍长于小穗,黄色,褐色或紫色;小穗椭圆形或近圆球形,长2~3毫米,黄色,褐色或紫色;第1颖长为小穗的1/3~1/2,具3脉,第2颖稍短于或长为小穗的3/4,先端钝,具5~9脉;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7脉,基内稃薄纸质,披针形,长为其2/3,第2外稃等长于第1外稃,卵圆形或圆球形,质坚硬,平滑或具细点状皱纹,成熟后,自第1外稃基部和颖分离脱落;鳞被先端不平,呈微波状;花柱基部分离。花,果期夏,秋季。

粟,本变种的主要特征在于:植物体细弱矮小,高20~70厘米。圆锥花序呈圆柱形,紧密,长6~12厘米,宽5~10毫米;小穗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2.5毫米,黄色,刚毛长约小穗的1~3倍,小枝不延伸。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

祛风除湿;和胃安神;解毒敛疮。主治疟疾寒热;筋骨挛急;泄泻痢疾;夜寐不安;肿毒;漆疮;冻疮;犬咬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9~15克,包煎;或煮粥;或酿酒。外用。适量,研末撒;或捣敷。

 

用药宜忌

小儿不宜多食。

  • 《食疗本草》:壅五脏气,动风,不可常食。
  • 《养生集》:味酸性热,粘滞,易成黄积病,小儿不宜多食。
 

各家论述

综论秫米之功用:陶弘景:“北人以此作酒煮糖,肥软易消。方药不正用,惟嚼以涂漆疮及酿诸药醪。李时珍:“秫者,肺之谷也,肺病宜食之。故能去寒热,刊大肠。大肠者肺之合,而肺病多作皮寒热也。《千金》治肺疟方用之,取此义也。《灵枢经》歧伯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瞑,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秫米
分类:果实类
别名:黄糯黄米糯粟糯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