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菊 中药野菊为植物野菊的根或全草

野菊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主治感冒;气管炎;肝炎;高血压病;痢疾;瘰疬;湿疹;痈肿;疔疮;目赤肿痛。
 

野菊

拼音名:Ye Ju

英文名:all-grass of Lavandulaleaf Dendranthema,all-grass of Indian Dendranthema

别名:野菊花,草菊,土菊花。

中药野菊为菊科植物野菊岩香菊全草。夏,秋间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野菊 多年生草本,高25~100厘米。根茎粗厚,分枝,有长或短的地下匍匐枝。茎直立或基部铺展。基生叶脱落;茎生叶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7厘米,宽1~2.5厘米,羽状分裂或分裂不明显;顶裂片大;侧裂片常2对,卵形或长圆形,全部裂片边缘浅裂或有锯齿;上部叶渐小;全部叶上面有腺体及疏柔毛,下面灰绿色,毛较多,基部渐狭成具翅的叶柄;托叶具锯齿。头状花序直径2.5~4(-5)cm,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圆锥花骗子或不规则的伞房花序;总苞直径8~20毫米,长5~6毫米;总苞片边缘宽膜质;舌状花黄色,雌性;盘花两性,筒状。瘦果全部同形,有5条极细的纵肋,无冠状冠毛。花期9~10月。

岩香菊 本种与野菊的区别在于:叶为羽状深裂,绿色或淡绿色,两面被稀疏的呀下面稍多膨松的柔毛;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疏松的伞房或复伞房花序,舌状花黄色。花果期5~11月。

 

性味与归经

味苦;辛;性寒。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主治感冒;气管炎;肝炎;高血压病;痢疾;瘰疬;湿疹;痈肿;疔疮;目赤肿痛。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涂。内服:煎汤,6~12克,鲜品30~60克。或捣汁。

 

药材处方

  • 《医抄类编》治疔疮: 野菊花根,菖蒲根,生姜各一两。水煎,水酒对服。
  • 《岭南草药志》治妇人乳痈: 路边菊叶加黄糖捣烂,敷患处。
  • 《孙天仁集效方》治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 野菊花,连茎捣烂,酒煎,热服取汗,以渣敷之。
  • 《卫生易简方》治痈疽疔肿,一切无名肿毒: 野菊花茎叶,苍耳草各一握,共捣,入酒一碗,绞汁服,取汗,以滓敷之。
  • 《瑞竹堂经验方》治瘰疬疮肿不破者: 野菊花根,捣烂煎酒服之,仍将煎过菊花根为未敷贴。
  • 傅滋《医学集成》治天泡湿疮: 野菊花根,枣木。煎汤洗之。
  • 《睁南草药志》治蜈蚣咬伤: 野菊花根,研末或捣烂敷伤口周围。
  • 《贵外中医验方》治白喉: 野菊一两,和醋糟少许,捣汁,冲开水漱口。
  • 《贵外中医验方》治白喉: 野菊叶和醋半匙,将野菊叶捣烂后,加白醋调匀涂喉头。
  • 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预防及治疗疟疾: 鲜野菊揉烂,塞鼻,每天塞二小时,两鼻孔交替进行,连用三天。
  • 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预防及治疗疟疾:鲜野菊一两。水煎服,连服三天。
 

各家论述

  • 《本草拾遗》:破血,妇人腥内宿血食之。又调中止泄。
  • 《纲目》:治痈肿,疔毒,瘰疬,眼。
  • 《分类草药性》:根,解烟毒。治头目眩昏,男子虚淋,女子白带。
  • 《纲目拾遗》:治蛇咬,梅疮,天疱疮。
  • 《植物名实图考》:捣敷疮毒。
  • 《上海常用中草药》:治鼻炎,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湿疹,皮肤瘙痒。
  • 《陆川本草》:清热解毒。治温热头痛,赤眼,痢疾。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野菊
分类:根茎类
别名:野菊花草菊土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