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 中药竹茹为植物淡竹的茎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

竹茹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凉血。主治肺热咳嗽;烦热惊悸;胃热呕呃;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竹茹

拼音名:Zhu Ru

英文名:Bamboo Shavings

别名:竹皮,淡竹皮茹,竹二青,竹子青,青竹茹,淡竹茹,麻巴。

中药竹茹为禾本科植物淡竹青竿竹大头典竹等的茎秆去外皮刮出的中间层。冬季砍伐当年生长的新竹,除去枝叶,锯成段,刮去外层青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摊放晾干。

 

原形态

淡竹,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高6~18米,直径5~7厘米,成长后仍为绿色,或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繸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技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宽1~2厘米,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小技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工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长12~15毫米;鳞被数目有变化,3至1枚或缺如,披钍形,长约3毫米;花药长7~10毫米,开花时,以具有甚长之花丝而垂悬于花外;子房呈尖卵形,顶生一长形之花柱,两者共长约7毫米,柱头3枚,各长约smm,呈帚刷状。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2.青竿竹 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植株丛生,无刺。竿直立或近直立,高达15米,径约6厘米。顶端不弯垂,竿的节上分枝较多;节间圆柱形,竿的节间和箨光滑无毛。3.大头典竹 植株木质化,是乔木状。竿高达15米。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幼竿被毛和中部以下的竿节上通常具毛环,节间通常较短;箨鞘背部疏被黑褐色,贴生前向刺毛;释片基部较狭;释舌较长,长约5毫米;小穗通常呈麦秆黄色;内稃背部被柔毛,脊上具较长而密的缘毛。叶鞘通常被毛;叶舌较长以及外稃背面被疏柔毛。花期3~5月,笋期6~7月。

 

药材性状

竹茹呈不规则的丝状或薄带状,常卷曲扭缩而缠结成团或作创花状,长短不一,宽0.5~0.7厘米,厚0.3~0.5厘米。全体淡黄白色,浅绿色,青黄色,灰黄色,灰黄绿色,黄而韧,有弹性。气稍清香,味微甜。

 

药理作用

增加尿中氯化物量:有增加尿中氯化物量的作用;

增高血糖:此外,还有增高血糖作用。

抗菌作用:竹茹粉在平皿上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伤寒杆蓖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微寒;归脾;胃;胆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凉血。主治肺热咳嗽;烦热惊悸;胃热呕呃;妊娠恶阻;胎动不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贴。

 

用药宜忌

寒痰咳喘,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药材处方

  • 《普济本事方》竹茹汤,温中降逆,主治胃热呕吐,症见呕吐酸腐,食入即吐,脘腹胀满,口臭而渴,嗳气厌食,舌黄脉数。
  • 《济生方》涤痰汤,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
  • 《六因条辨》黄连温胆汤,清热除烦,理气化痰,主治痰热内扰,失眠,眩晕,心烦,口苦,舌苔黄腻。
  • 《通俗伤寒论》羚羊钩藤汤,凉肝熄风,增液舒筋,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 《金匮要略》桔皮竹茹汤,主治胃中热盛,气逆上冲。
  • 《金匮要略》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
  • 《圣济总录》竹茹汤,治伤暑烦渴不止。
  • 《千金方》淡竹茹汤,治产后虚烦,头痛短气欲绝,心中闷乱不解。
  • 《济生方》竹茹膏,治黄泡热疮。
 

各家论述

  • 《别录》: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 《药性论》: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 《食疗本草》:主噎膈,鼻衄。
  • 《本草蒙筌》: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
  • 《纲目》:治伤寒劳复,小儿热癎,妇人胎动。
  • 《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癎,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 《本草述》:除胃烦不眠,疗妊娠烦躁。
  • 《本草再新》:泻火除烦,润肺开郁,化痰凉血,止吐血,化瘀血,消痈痿肿毒。
  • 《本草经疏》:《经》曰,诸呕吐酸水,皆属于热。阳明有热,则为呕啘;温气寒热,亦邪客阳明所致。竹茹,甘寒解阳明之热,则邪气退而呕啘止矣。甘寒又能凉血清热,故主吐血崩中及女劳复也。
  • 《药品化义》:竹茹,轻可去实,凉能去热,苦能降下,专清热痰,为宁神开郁佳品。主治胃热噎膈,胃虚干呕,热呃咳逆,痰热恶心,酒伤呕吐,痰涎酸水,惊悸怔忡,心烦躁乱,睡卧不宁,此皆胆胃热痰之症,悉能奏效。
  • 《本经逢原》:竹茹专清胃府之热,为虚烦烦渴,胃虚呕逆之要药;咳逆唾血,产后虚烦,无不宜之。《金匮》治产后虚烦呕逆,有竹皮大丸。《千金》治产后内虚,烦热短气,有甘竹茹汤;产后虚烦头痛,短气,闷乱不解,有淡竹茹汤。内虚用甘以安中,闷乱用淡以清胃,各有至理存焉。其性虽寒而滑能利窍,可无郁遏客邪之虑。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