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叶椒 中药竹叶椒为植物竹叶椒的果实

竹叶椒的功效与作用: 温中燥温;散寒止痛;驱虫止痒。主治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蛔厥腹痛;龋齿牙痛;湿疹;疥癣痒疮。
 

竹叶椒

拼音名:Zhu Ye Jiao

英文名:Fruit of Chinese Wingleaf Prickyash

别名:狗花椒,花胡椒,搜山虎,野花椒,白总管,万花针,玉椒,山花椒,鸡椒,岩椒,臭花椒,三叶花椒,山胡椒。

中药竹叶椒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竹叶椒果实。6~8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浆果皮晒干,除去种子备用。

 

原形态

竹叶椒,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4米。枝直出而扩展,有弯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茎干上的刺其基部为扁圆形垫状。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轴无毛,具宽翼和皮刺;小叶无柄;小叶片3~5,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5~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小圆齿,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主脉上具针刺,例脉不明显,纸质。聚伞状圆锥花序,腋生,长2~6厘米;花被片6~8,药隔顶部有腺点一颗;雌花心皮2~4,通常l-2个发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红色,表面有突起的腺点。种子卵形,黑色,有光泽。花期3~5月,果期6~8月。

 

药材性状

球形小分果1~2,直径4~5毫米,顶端具细小喙尖,基都无末发育离生心皮,距基部约0.7毫米处小果柄顶部具节,稍膨大。外表面红棕色至褐红色,稀疏散布明显凸出成瘤状的油腺点。内果皮光滑,淡黄色,薄革质。果柄被疏短毛。种子圆珠形,直径约3毫米,表面深黑色,光亮,密布小疣点,种脐圆形,种脊明显。果实成熟时珠柄与内果皮基部相连,果皮质较脆。气香,味麻而凉。以色红棕,味麻有凉感者为佳。

 

鉴别方法

果皮横切面:果皮外方显着凹凸状。表皮细胞1列,有时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1~2列。中果皮宽广,由薄壁细胞组成,分布油室5~6个,直径311~467μm,维管束12~15个。内果皮为2~5列,木化,厚壁细胞。表皮及下皮细胞内含众多无定形或颗粒状棕色色素,中果皮薄壁细胞含较多草酸钙簇晶,直径10~40μm,并有少量方晶及圆形淀粉粒。

 

性味与归经

味辛;微苦;性温;小毒;归肺;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

温中燥温;散寒止痛;驱虫止痒。主治脘腹冷痛;寒湿吐泻;蛔厥腹痛;龋齿牙痛;湿疹;疥癣痒疮。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6~9克;研末,1~3克。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酒精浸泡外搽;或研末粉塞入龋齿洞中,或鲜品捣敷。

 

各家论述

  • 《广西药植名录》:行气消肿,祛风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 《江西草药》:散寒止痛,解蛇毒。
  • 《四川常用中草药》:散寒,行气,杀虫,祛风。治胸腹冷痛,蛔虫肚痛,风寒牙痛,湿毒痒疮。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