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 中药艾叶为菊科植物艾的叶

艾叶的功效与作用: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主治吐血;衄血;吃力血;便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带下;湿疹;疥癣;痔疮;痈疡。
 

艾叶

拼音名:ai Ye

英文名:Argy Wormwood Leaf,Ai Ye,Aiye,Argyi Leaf,Chinese mugwort leaf,Folium Artemisiae Argyi, Artemesia,ARTEMISIA ARGYI,Artemisia leaf,Artemisiae Argyi Folium,Chinese mugwort leaf,dried leaf of artemisi

中药艾叶为菊科植物。培育当年9月,第2年6月花未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摘取叶片嫩梢,晒干。

 

原形态

艾,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茸毛,中部以上或仅上部有开展及斜升的花序枝。叶互生,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长6~9厘米,宽4~8厘米,基部急狭或渐狭成短或稍长的柄,或稍扩大而成托叶状;叶片羽状或浅裂,侧裂片约2对,常楔形,中裂片又常三,裂片边缘有齿,上面被蛛丝状毛,有白色密或疏腺点,下面被白色或灰色密茸毛;上部叶渐小,三裂或不分裂,无柄。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复总状,长约3毫米,直径2~3毫米,花后下倾;总苞片形;总苞片4~5层,边缘膜质,背面被绵毛;花带红色,多数,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常几达1毫米,无毛。花期7~10月。

 

药材性状

叶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溶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工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以叶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绒毛多,质柔软,香气浓郁者为佳。

粉末特征:绿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字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壁不等长,柄2~4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曲,常断落。腺毛表面观呈鞋底形,由4或6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药理作用

抗菌作用:艾叶在体外对炭疽杆菌,α-溶血链球菌,B-溶血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类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杆菌等10种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艾叶油4×10(-3)浓度(试管法),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抑菌作用。以野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可用于室内消毒,与苍术或与菖蒲及雄黄或与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烟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人型H37RV)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着;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与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

以小野艾叶烟熏,对于多种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小野艾水浸剂及煎剂,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野艾的水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抗真菌作用:艾叶煎液对皮癣真菌的抑菌作用最为微弱(与黄连,黄芩等煎液相比较),在15%浓度时堇色毛癣菌,开始呈抑制,30%浓度时除絮状表皮癣菌,足跖毛癣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发育外,其它为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狗山芽胞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均停止发育。曹红烈等亦证明艾叶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孙迅又测定艾叶烟熏法对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同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狗小芽胞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申克氏胞于丝菌,斐氏酿母菌等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抗菌作用。

平喘作用:艾叶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也能对抗乙酰胆硷,氯化钡和组织胺引起的气管收缩现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叶油0.5毫升/千克灌胃对乙酰胆碱-组胺混合液喷雾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艾叶油2×10(-4)ml/千克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收缩。艾叶油加吐温-80制成的混悬液能抑制肺组织释放慢反应物质(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应物质的作用,并能抑制肺组织和气管平滑肌释放慢反应物质;豚鼠以艾叶油一次灌胃后,肺组织内慢反应物质含量降低不明显。1981年有人从艾叶平喘作用较强的中沸点油中分离得到二个平喘作用较强的单体,即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苇醇;动物实验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叶油强。艾叶油中分离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毫克/千克灌胃或喷雾给药,α-萜品烯醇80~120毫克/千克灌胃,均能对抗组胺与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哮喘,另两成分反式香苇醇(TCMLIBanscarveol)与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也显示有平喘作用。1%α-萜品烯醇吸入,对组胺引发的豚鼠气喘有抑制作用,并可对抗卵白蛋白致敏,攻击引起的豚鼠肺机械功能的改变。

野艾浸剂对豚鼠支气管有舒张作用。

利胆作用:取艾叶油胶囊,用2%叶温配成混悬液(每1毫升含艾叶油75μl)。大鼠0.8毫升/100克和0.3毫升/100克十二指肠注射给药,分别为艾叶油一组和二组。阳性对照组用去氢胆酸(DHC),每片0.25克,配成20%混悬液,0.3毫升/100克,十二脂肠给药。四氯化碳中毒组:用四氯化碳1毫升/千克灌胃1次,中毒24小时作利胆实验,用艾叶油0.3毫升/100克十二指肠给药。对照组用2%吐温0.3毫升/100克十二指肠给药。小白鼠分3组,艾叶油组,0.2毫升/10克十二指肠给药。去氢胆酸组,5%去氢胆酸0.2毫升/10克十二指肠给药。生理盐水组,0.2毫升/10克十二指肠给药。实验结果:艾叶油混悬液0.8毫升/100克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91.5%,与给药前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0.3毫升/100克组使正常大鼠胆汁流最增加89%,与药前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去氢胆酸组使大鼠胆汁流量增加83.2%;四氯化碳中毒组大鼠胆汁流量也有明显增加,与正常大鼠比,利胆作用减弱,维持时间短;2%吐温对胆汁流量无明显影响。艾叶油对小鼠也有明显的利胆作用,使其胆汁流量增加26%。

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艾叶中β-谷甾醇和5,7~二羟-6,3',4',-三甲氧基黄酮,它们对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显着作用。温瑞兴等研究了艾叶的炮制方法。不同产地的艾叶及其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艾叶的不同炮制品对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各异。炮制方法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不同方法的炮制产品其实验结果有很大差别。炒炭与醋炒焦的效果较差;炒焦,醋炒炭与生艾叶对血小板聚集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3个剂量水平上都能极其明显地抑制血小板聚集(p<0.001)。安国艾叶几种不同溶剂提取物中,以醇提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为突出,其它两种溶剂(乙酸乙酯,氯仿)提取物也有抑制作用,但不及醇提物效果好。3种不同产地的艾叶醇提水溶部位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p<0.001)。这两个剂量的效果优于其它两种艾叶。在136毫克/ml剂量时,3种艾叶的差异不明显。从艾叶中提取出的两种成分,β-谷甾醇与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均对血小板聚集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然而,这两种有效成分相比,β-谷甾醇的作用在0.7,1.35毫克/ml剂量时均极其明显地优于后者(p<0.001)。

止血作用:艾叶水浸液给兔灌胃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但亦有认为艾叶的止血作用未能证实。艾叶为临床上常用止血药,温经止血常炒炭用,药理实验初步证明:艾叶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张学兰等对其止血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由实验结果可见,烘品2~5及炒炭品100%水煎液均可明显缩短实验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以烘品2(180℃,10分钟),烘品3(180℃,20分钟)和烘品4(200℃,10分钟)止血作用最为明显,与生品组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其余样品组则无明显止血作用。建议艾叶制炭可改用烘法,以18℃烘10~20分钟及200℃烘10分钟,成品外表焦褐色为佳。

对胃肠道及子宫的作用:野艾煎剂可兴奋家兔离体子宫,产生强直性收缩。粗制浸膏对豚鼠离体子宫亦有明显兴奋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对离体兔肠在大量时有抑制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对离体蛙心在大量时有抑制作用。从克里米亚的艾蒿Artemisiataurica分离出来的Tauremizin(是一种倍半萜烯内酯),对离体蛙心,猫心和在位猫心均能增强其收缩力,对猫心并能减慢心率,使冠脉血流量增加,有拟肾上腺素的作用。

抗过敏作用:艾叶油0.5毫升/千克灌胃,对卵白蛋白引起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有对抗作用,可降低死亡率。

其它作用:大桥秀治报告艾叶主要因其含鞣质,可使因温刺法发热的家兔的体温下降。但其作用剂量已近致死量,故不能作为解热药使用。用小白鼠耳部涂巴豆油引起炎症模型,用艾叶挥发油给小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0.0125克,均有抗炎效果,有效率为57.8%及75.O%;p值均小于0.001。艾叶油亦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小野艾水浸液对兔耳血管灌流时几无影响,给小鼠腹腔或静脉注射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Lochett氏法)。大鼠内服有显着利尿作用,毒性中等,可用于临床。

 

药材毒性

毒性: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毫升/千克,腹腔注射为1.12毫升/千克。艾叶所含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引起发热潮红,口服能刺激胃肠道分泌,口服干艾叶3~5克可增进食欲,但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产生大量恶心呕吐,若大量吸收后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出现谵妄,惊厥及肝损害等。由于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妊娠时甚至流产。

 

性味与归经

味辛;苦;性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与作用

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主治吐血;衄血;吃力血;便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带下;湿疹;疥癣;痔疮;痈疡。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工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用药宜忌

苦酒,香附为之使。《纲目》

 

药材处方

  • 《金匮要略》胶艾汤:治血虚寒滞,月经过多。
  • 《圣济总录》香艾丸:止痢定痛。
  • 《世医得效方》艾姜汤:下痢脓血。
  • 《沈氏遵生书》艾附暖宫丸:阳虚寒盛,冲任失养。
  • 《四生丸》妇人良方:凉血止血。
 

各家论述

  • 《本草图经》近世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
  • 艾,生寒熟温,生捣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温,不言其热。其性入火灸,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
  • 《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滞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燥,是谁之咎欤?于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着奇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 《本草汇言》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醒一切沉涸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瘰疬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
  • 《本草正》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 《本草正义》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别录》以冠主治之前,其作煎以下,则汤液之治疗也。止吐血者宜生用,取其辛开以疏经络之壅,然温升之性,必与上溢之症不合,古人有四生丸之制,以柏叶,荷叶,生地之清肃下降者为主,而反佐以艾叶之辛温,欲其同气相求,易于桴应,非艾之一味可以止上升之吐衄也。其止下利,则以里寒泄泻而言,辛温升举,固其所宜。下部疮,则湿热生虫之恙,苦温燥湿,又能杀虫,是其专职。妇人下血,则中气虚寒,下焦无摄纳之权,以致血行失道,无故妄下,《金匮》胶艾汤温经升举,固阴和阳,是其正治,非血热妄行之下血也。生肌肉者,虚羸之人,血少形癯,得此以温养之,则气血旺而肌自丰;亦有溃疡气血两虚,阳和不运,则新肌不长,艾能温煦以和脉络,而肌肉易长,若热多烁液者,非其治也。
  • 《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 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 《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 《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 《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 《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 《珍珠囊》温胃。
  • 《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 《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 《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艾叶
分类: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