蛏壳 中药蛏壳为动物缢蛏等的贝壳

蛏壳的功效与作用: 和胃;消肿。主治胃病;咽喉肿痛。
 

蛏壳

拼音名:Cheng Ke

英文名:Razor clam shell

别名:蛏子壳。

中药蛏壳为竹蛏科动物缢蛏大竹蛏长竹蛏细长竹蛏等的贝壳。捕得后,洗净泥沙,去肉收集贝壳,晒干。

 

原形态

缢蛏,贝壳长圆柱形,薄而脆,几半透明,一般壳长40~85毫米,高约为长的1/3,宽为长的1/5~1/4。壳顶略靠背缘前端,约壳长的1/3处。背腹缘近平行,前后端稍圆,两壳关闭时前端开口。于壳顶稍后有棕黑色的纺锤状韧带,短而突出。自壳顶起斜向腹缘的中央部有一条凹沟,故名缢蛏。壳表被有一层黄绿色壳皮,顶部壳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白色,壳顶下面有与壳表斜沟相应的隆起。铰合部小,左壳具3枚主齿,中央1枚较强大,分叉;右壳具2枚主齿,前面1枚与壳面垂直,后面1枚向后倾斜。外套痕显着,外套窦宽,深,前端呈圆形。闭壳肌痕三角形,前痕较小;后痕较大。足部发达,两侧扁,呈斧状,尖端平,形成一椭圆形的跖面。水管2条,长而分开,末端均有触手。

大竹蛏,贝壳呈竹筒状,质薄脆,一般壳长72~140毫米,长为高的4~5倍。与长竹蛏大同小异。壳表面凸,被黄褐色壳皮。腹缘及后端壳皮向壳蛤包卷。生长线明显,有时有淡红色的彩色带。壳内面白色或稍带淡红紫色。各肌痕明显,前闭壳肌痕长形;后闭壳肌痕略呈三角形,足发达,前端尖,左右扁。水管短而粗。两小管愈合,由若干环节组成,末端有触手。

长竹蛏,贝壳窄而长,质脆薄,一般壳长50~120毫米,长为高的6~7倍。壳顶位于壳的最前端,不突出,两壳包合呈竹筒状,前后端开口。壳前缘呈截形,略倾斜;后端稍圆,背腹缘直,或腹缘中部微凹,相互平行。外韧带黄褐色,狭长,约为壳长的1/5。壳面有黄褐色壳皮,光滑。生长线细匀,自前缘始似与腹缘平行;近背缘处呈下垂弧形,后端有时成褐襞。壳内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每壳各有主齿1枚。外套痕极细长,与韧带几相等;后闭壳骨痕呈弓形。足发达,细长,呈柱状。

细长竹蛏,贝壳较细长,质极薄脆,一般壳长65~124毫米,长为高的6~12倍,壳表被褐绿色壳皮,并具深色条纹数条。生长线与壳背缘几乎垂直。壳表对角线不达贝壳的最末端边缘。余与长竹蛏近似。

 

药材性状

缢蛏壳,贝壳类长方形。壳长40~85毫米,壳宽13~26毫米。壳顶位于背缘前端约1/3处,背腹缘近于平行,前,后端圆形。外表面生长线明显,自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微凹的斜沟,被有黄绿色的外皮;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右壳具主齿2枚,左壳具主齿3枚,中央1枚大而分叉。质硬而脆。味微咸。

大竹蛏壳,贝壳长方形。壳长72~140毫米,长为宽的4~5倍。背腹缘平行,前端斜截形,后端圆形,有时显淡红色的彩色带;内表面白色或淡红色,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主齿1枚。质薄脆,易碎。气味咸。

长竹蛏壳,贝壳长方形。壳长50~120毫米,长为壳宽的6~7倍,背腹缘几平行,前端截形,后端圆形。外表面光滑,被有黄褐色外皮,生长线明显,呈弧形;内表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主齿1枚。质薄脆,易碎。味微咸。

细长竹蛏壳,贝壳长方形,壳长65~124毫米,长为宽的6~7倍。背腹缘平行,前,后端均平截。外表面被褐绿色外皮,可见深色纹数条,生长线与壳背缘几呈垂直。内表面白色或淡黄然,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主齿1枚。质薄脆,易碎。味微咸。

 

性味与归经

味咸;性凉;归肺;胃经。

 

功效与作用

和胃;消肿。主治胃病;咽喉肿痛。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吹喉。内服:煅布性研末入散剂,3~6克。

 

药材处方

《万选方》治咽喉一切急症: 蛏壳置瓦上,日晒夜露,经年取下,色白如雪,捣细,水漂净,末,晒干,同冰片吹喉。

 

各家论述

  • 《泉州本草》:治胃病。
  • 《纲目拾遗》:治喉风急痹。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蛏壳
分类:其它类
别名:蛏子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