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 中药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实

川楝子的功效与作用: 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主治脘腹胁肋疼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头癣。
 

川楝子

拼音名:Chuan Lian Zi

英文名:Szechwan Chinaberry Fruit

别名:楝实,练实,金铃子,川楝树子,川楝实,仁枣,苦楝子,楝子,石茱萸,楝树果。

中药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果实。11~12月果皮呈浅黄色时采摘,晒或烘干。

 

原形态

川楝,乔木,高达10米。树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状鳞片。二至三回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5厘米;羽片4~5对;小叶卵形或窄卵形,长4~10厘米,宽2~4厘米,全缘或少有疏锯齿。圆锥花序腋生;花萼灰绿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丝合生成筒。核果大,椭圆形或近球形,长约3厘米,黄色或粟棕色,果皮为坚硬木质,有棱,6~8室,种子长椭圆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药材性状

核果呈类圆形,直径2~3.2厘米。表面金黄色至棕黄色,微有光泽,皱缩,或略有凹陷,具深棕色小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凹陷,有果梗痕。外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松软,淡黄色,遇水润湿显粘性。果核球形或卵圆形,质坚硬,两端平截,有6~8条纵校,内分6~8室,每室含黑棕色长圆形的种子1颗。气特异,味酸,苦。以个大,饱满,外皮金黄色,果肉黄白色者为佳。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细胞类方形,外被厚角质层。中果皮主为薄壁细胞,内含淀粉粒,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约16μm;分泌细胞圆形或椭圆形,长85~197μm,宽40~127μm;内侧散布有细小维管束。内果皮主要为纤维,亦分布有石细胞,靠近中果皮的纤维多纵向排列,内侧的纤维多横向排列;晶纤维的含晶细胞,壁呈不均匀增厚,常数个相联,胞腔内含草酸钙棱晶,少数含簇晶。

粉末特征:黄棕色。内果皮纤维及晶纤维成束,常上下层交错排列或排列不整齐。纤维长短不一,稍弯曲,末端钝圆,直径9~36μm,壁极厚,有的不规则纵裂成须束状,孔沟不明显,有的胞腔含黄棕色颗粒状物;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木化,含方晶,少数含簇晶。果皮石细胞不规则长条形或长多角形,有瘤状突起或钝圆短分枝,弯曲呈S形,有的石细胞类圆形,类长圆形,直径14~54μm,长约至150μm,壁厚9~13μm,孔沟较稀而短,胞腔细窄,每一短分枝胞腔呈星状;也有石细胞壁稍厚,胞腔充满棕色物。果皮孔纹细胞类长多角形或长条形,壁稍厚,弯曲,具圆纹孔或斜纹孔,常可见数个纹孔集成纹孔域。种皮细胞鲜黄色或橙黄色。断面观细胞扁平,壁厚,有纵纹孔;表面观多角形,有较密颗粒状纹理。种皮含晶细胞壁厚薄不一,胸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此外,有果皮表皮细胞,种皮色素细胞,种皮内表皮细胞,草酸钙方晶及簇晶。

 

药理作用

驱虫作用:川楝子有驱蛔虫作用,有效成分为川楝素,它的乙醇提取物的作用强,与山道年相比,作用缓慢而持久。低浓度(1:5000~9000)川楝素对整条猪蛔虫及其节段有明显的兴奋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增强,间歇地出现异常的剧烈收缩,运动的规律破坏,持续10~24小时。被认为川楝素是对蛔虫肌肉的直接作用。川楝素还能使虫体三磷酸腺苷的分解代谢加快,造成能量的供不应求而导致收缩性痉挛而疲劳,最后使虫体不能附着肠壁而被驱出体外,因此临床上服用川楝素排虫时间较迟,约24~48小时,排出虫体多数尚能活动。

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在大白鼠上记录膈神经放电和膈肌肌电,观察川楝素对呼吸的作用,结果表明,大剂量川楝素(2毫克/只,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川楝素(0.01~0.15毫克/只)的实验支持上述结论。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对川楝素引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川楝素对清醒家兔皮层自发电活动未见明显的影响。

抗肉毒中毒的动物的作用:川楝素对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后6小时内给药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药材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给予川楝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3.8±1.2,14.6±0.9,14.3±1.5和244.2±44.0毫克/千克。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化疗指数分别为4.2和4.5。大鼠皮下注射和家兔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8毫克/千克和4.2毫克/千克。小鼠的累积性毒性:半数致死量为18.7毫克/千克,累积系数K=1.13。猴的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变化最明显的是SGPT,其次是肌无力。SGPT升高的最低剂量是0.0025米/千克×4,比猴静脉注射治疗的显效剂量(0.5米/千克×4)小6倍。川楝素在肝脏的含量比其它组织高,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也比其它脏器明显。

同属植物苦楝有毒,曾有小孩食入而中毒致死的报告。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下泻,呼吸困难及心悸等。犬口服后很快引起呕吐,故不易中毒。牛,马亦可中毒;而猪则最敏感,服200克半小时即中毒,2~3小时即可死亡;主要症状为中枢抑制,昏迷,解剖时除见有胃,小肠的炎症及扩张外,尚有肝,肾组织充血,脂肪变性,肺中有多量血液,显着紫绀等。成熟核果的毒性较未成熟者大。毒性成分可能是毒性蛋白。

 

鉴别方法

取川楝子粉末1克,加乙醚5毫升,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1毫升,置蒸发皿中,挥散后,残渣加0.125%对二甲氨基苯甲醛硫酸(50%V/V)溶液6滴,呈紫红色。(检查三萜类)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寒;有小毒;归肝,小肠,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主治脘腹胁肋疼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头癣。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涂。行气止痛炒用,杀虫生用。

 

用药宜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

《纲目》:茴香为之使。

 

各家论述

  • 《纲目》:楝实,导小肠膀胱之热,因引心胞相火下行,故心腹痛及疝气为要药。
  • 《本草经疏》:楝实,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者,邪在阳明也,苦寒能散阳明之邪热,则诸证自除。膀胱为州都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二经热结,则小便不利,此药味苦气寒,走二经而导热结,则水道利矣。
  • 《本经逢原》:川楝,苦寒性降,能导湿热下走渗道,人但知其有治疝之功,而不知其荡热止痛之用。《本经》主温疾烦狂,取以引火毒下泄,而烦乱自除。其杀三虫利水道,总取以苦化热之义。古方金铃子散,治心包火郁作痛,即妇人产后血结心疼,亦宜用之。以金铃子能降火逆,延胡索能散结血,功胜失笑散,而无腥秽伤中之患。昔人以川楝为疝气腹痛,杀虫利水专药,然多有用之不效者。不知川楝所主,乃囊肿茎强木痛湿热之疝,非痛引入腹,厥逆呕涎之寒疝所宜。此言虽迥出前辈,然犹未达至治之奥。夫疝瘕皆由寒束热邪,每多掣引作痛,必需川楝之苦寒,兼茴香之辛热,以解错综之邪,更须察其痛之从下而上引者,随手辄应,设痛之从上而下注者,法当辛温散结,苦寒良非所宜,诸痛皆尔,不独疝瘕为然。
  • 《本经》: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 《药性论》:主人中大热,狂,失心躁闷,作汤浴。
  • 《珍珠囊》:主上下部腹痛,心暴痛。
  • 《纲目》:治诸疝,虫,痔。
  • 《医林纂要》:泻心火,坚肾水,清肺金,清肝火。核:治疝,去痼冷。
  • 《本草求原》:治淋病茎痛引胁,遗精,积聚,诸逆冲上,溲下血,头痛,牙宣出血,杀虫。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