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金花草 中药大叶金花草为乌蕨的全草或根茎

大叶金花草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肝炎;痢疾;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痄腮;烫火伤;口疮;毒蛇,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外伤出血;吐血;便血;尿血。
 

大叶金花草

拼音名:Da Ye Jin Hua Cao

英文名:Commonwedgelet Fern Leaf, leaf of Common Wedgelet Fern

别名:野黄连,水黄连,牙齿芒,擎天蕨,雪仙草,扫雪花,蜢蚱参,细叶凤凰尾,土黄连,孔雀尾,万能解毒草,苦黄连,上树细辛草,青蕨,金花草,大金花草,乌韭,石发,地柏枝,雉鸡尾,小鸡尾草,细叶狼箕,花叶凤尾草,乌竹,墙柏。

中药大叶金花草为鳞始蕨科植物乌蕨全草根茎。夏,秋季挖取带根茎的全草,去杂质,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可达65厘米。根茎坚硬而短,横走,密被赤褐色钻状鳞片。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秆色,光亮,直立;叶近革质,无毛;3~4回羽状分裂,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12厘米;下部羽片卵状披针形,斜展,长5~10厘米,宽2~5厘米;小羽片矩圆形或披针形;末回裂片楔形,先端截形,有牙齿,基部楔形,下延,叶脉下面明显,2叉状分枝。孢子囊群顶生,每裂片上1~2枚,囊群盖灰棕色,半杯形,宽与叶缘等长,向外开裂。

 

药材性状

根茎粗壮,长2~7厘米,表面密被赤褐色钻状鳞片,上方近生多数叶,下方众多紫褐色须根。叶柄长10~25厘米,直径约2毫米,呈不规则的细圆柱形,表面光滑,禾秆色或基部红棕色,有数条角棱及1凹沟;叶片披针形,三至四回羽状分裂,略皱折,棕褐色至深褐色,小裂片楔形,先端平截或1~2浅裂;孢子囊群1~2个着生于每个小裂片先端边缘。气微,味苦。

 

鉴别方法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近圆形,壁稍厚。下皮层棕红色,由数列多角形的厚壁细胞组成,内含淀粉粒。皮层宽广,薄壁细胞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腔内充满淀粉粒。内皮层明显,细胞呈扁长方形,中柱鞘为2~3列薄壁细胞。中柱为管状中柱。

 

药理作用

10%煎剂用平板海绵片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对人型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2.全草煎剂用平板稀释法,1:400浓度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

 

性味与归经

微苦;寒;无毒;归肝;肺;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利湿;止血。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肿痛;肠炎;肝炎;痢疾;湿热带下;痈疮肿毒;痄腮;烫火伤;口疮;毒蛇,狂犬咬伤;皮肤湿疹;外伤出血;吐血;便血;尿血。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外敷;或煎汤洗。内服:煎汤,15~30克;或绞汁。

 

各家论述

  • 《峨嵋药植》:根状茎:清火退热。
  •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全草:清热,解毒,利湿。治流感,感冒,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皮肤湿疹。
  • 《贵州民间方药集》:全草:止咳。治伤风感冒;外用治九子疡,消肿毒。
  • 《广西中药志》:叶:治热咳吐血,红白痢疾,解毒;外治跌打出血,水火烫伤,疮疡烂肉等证;根:治赤白痢。
 

摘录于

《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