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菌 中药猴头菌为齿菌科真菌猴头菌的子实体

猴头菌的功效与作用: 健脾养胃;安神;抗癌。主治体虚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
 

猴头菌

拼音名:Hou Tou Jun

英文名:Hericium

别名:猴菇,猬菌,猴头菇,刺猬菌,小刺猴头。

中药猴头菌为齿菌科真菌猴头菌珊瑚状猴头菌子实体

 

原形态

悬于树干上,少数座生,长径5~20厘米,最初肉质,后变硬,个别子实体干燥后菌肉有木栓化倾向,有空腔,松软。新鲜时白色,有时带浅玫瑰色,干燥后黄色至褐色。菌刺长2~6厘米,粗1~2毫米,针形,末端渐尖,直或稍弯曲,下垂,单生于子实体表面之中,下部,上部刺退化或发育不充分。菌丝薄壁,具隔膜,有时具锁状联合。菌丝直径10~20μm。囊状体内有颗粒状物,直径10μm左右。孢子近球形,无色,光滑,含有1个大油滴,(4~5)μm×(5~6.5)μm。

珊瑚状猴头菌 子实体肉质,通常有数个软而韧的短小主枝,各主枝又多次分枝,形似珊瑚,长10~30厘米,主枝基部有时愈合成块。整个子实体鲜时纯白色,干后变硬,浅黄色。主枝和分枝上生有菌刺。在分枝上更为稠密。菌刺圆锥形,锐尖,长5~15毫米。菌丝有锁状联合,孢子近球形,无色,光滑,含1个油滴,(5~6)μm×(4~6)μm。

 

药材性状

猴头菌,子实体卵圆形或块状,直径5~20厘米,基部狭窄或有短柄。表面浅黄色或浅褐色,除基部外,生有下垂软刺,长1~3厘米,末端渐尖。气微,味微苦。

珊瑚状猴头菌,于实体基部生有数枚主枝,各主枝又有短细小枝,形似珊瑚状;刺长5~15毫米,末端锐尖。

 

药理作用

增强免疫功能 同基因骨髓移植55d后,受体小鼠免疫功能严重损害。脾细胞产生白介素-2(IL-2)能力等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下,连续腹腔注射猴头菌多糖和胸腺肽15d后,小鼠脾细胞产生IL-2能力及对刀豆素A(Con A)刺激的增殖反应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均显着增强。说明猴头菌多糖与胸腺肽合用比单独使用胸腺肽更能明显促进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免疫功能的早期恢复。猴头菌多糖给小鼠腹腔注射2毫克/只,连续7d,能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促进溶血素生成,增加体液免疫的能力。若给小鼠腹腔注射2.88毫克/只,连续8d,则可明显对抗由环磷酰胺中毒所引起的白细胞下降,下降率仅为对照组的一半。猴头菌多糖在体外对由Con A活化的小鼠胸腺细胞有较强的促进增殖作用,也可促进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并对脂多糖(LPS)刺激的B细胞也有协同作用。

抑瘤作用 在Swiss雄性小鼠左前腋皮下,接种肉瘤S180细胞,然后口服猴头菌多糖50毫克/千克,100毫克/千克,200毫克/千克,每日1次,连续7d,结果表明,3个剂量组对荷瘤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对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有明显的激活作用;荷瘤重量与其相应鼠脾NK细胞活性呈负相关猴头菌还能抑制黄曲霉素对大鼠的致肝癌作用,减少肝切面的病灶数。

抗溃疡作用及降血糖作用 通过胃蛋白酶抑制吸附实验,证明猴菇菌片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由于抑制胃蛋白酶活性而促进溃疡愈合。猴头菌多糖可降低小鼠正常血糖和四氢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

延缓衰老作用 猴头菌丝体多糖和子实体多糖能显着增加果蝇飞翔能力,降低刚孵化果蝇和小鼠心肌组织脂褐质含量,并能增加小鼠脑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比活力。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平;归脾,胃经。

 

功效与作用

健脾养胃安神抗癌。主治体虚乏力;消化不良失眠胃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0~30克,鲜品30~100克;或与鸡共煮食。

 

各家论述

  • 《临海水土异物志》: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宁负千石之粟,不愿负猴头羹CONG。
  • 《农政全书》:如无花,麻姑,猴头之属,皆草木根腐坏而成者。
  • 《新华本草纲要》:全草:味甘,性平。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等功能。与猴头菌有类似功效,且分布区相近似的尚有以下两个近缘种:玉髯 H. Coralloides(Scop.Fr.) Pers, ex Gtay 及分枝猴头菌 H.ramosum(Bull. Ex Merat。) Letellier.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猴头菌
分类:菌藻类
别名:猴菇猴头菇猬菌小刺猴头刺猬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