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竹叶 中药苦竹叶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

苦竹叶的功效与作用: 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主治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疮;目痛;失音;烫火伤。
 

苦竹叶

拼音名:Ku Zhu Ye

英文名:Bitter Bamboo Leaf,Leaf of Bitter Bamboo

中药苦竹叶为禾本科植物苦竹嫩叶。夏,秋季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苦竹,植株呈小乔木或灌木状。竿直立,高3~5米,粗1.5~2厘米,竿壁厚约6毫米。幼竿淡绿色,具白粉,老时绿黄色,被灰白色粉斑;竿散生或丛生,圆筒形,竿环很隆起;每节有3~7分枝,但在每分枝一侧的节间下部1/4处稍平,鞘环有1圈褐色箨鞘基部残留物,箨鞘厚纸质和革质,绿色,无或有细小的紫色斑点,有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与竿相连处较密,内面光滑而有光泽,边缘密被金黄色的纤毛;箨耳很小,深褐色,有直立棕色繸毛;箨舌截平,长1~2毫米,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幼时绿色,多脉,无显着的中脉;叶鞘无毛,有横脉;叶舌质坚硬,截平,长0.5~2毫米:叶片披针形,长8~20厘米,宽5~28厘米,质坚韧,表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有微毛,尤以基部为甚;叶柄长2~7毫米。花枝基部有苍片,花序分技与小穗柄略扁平,常呈波状曲折,小穗绿色,小穗有8~12,小花,长4~6厘米,绿色或淡紫色,小穗轴间长4~5毫米,在杯状顶端有纤毛;颖3~5,有锐尖头,边缘有纤毛;外稃被外形,近革质,有横脉,边缘粗糙,内稃背部2脊间有沟纹,鳞被3,后方1片长于前方2片;雄蕊3,有细长而互相分离的花丝,花药黄色,药隔不伸出;花柱1,柱头3,羽毛状。颖果长圆形。花期4~5月。

 

药材性状

干燥叶多呈细长卷筒状。展开后叶片为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0~15毫米。先端尖锐,基部圆形,叶柄长6~10毫米,上面灰绿色,光滑,下面糙有毛,主脉较粗,两侧脉8~16条。边缘的一侧有细锯齿。质脆而有弹性。气弱,味微苦。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肝经。

 

功效与作用

清心;利尿明目;解毒。主治热病烦渴;失眠;小便短赤;口疮;目痛;失音;烫火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6~12克。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

  • 《名医别录》:疗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
  • 《食疗本草》:主口疮,目热,瘖哑。
  • 《日华子本草》: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治中风失音。
  • 《本草纲目》:杀虫。
  • 《分类草药性》:治烦热,解毒,退小儿潮热,煅(末敷)汤火伤。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苦竹叶
分类: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