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槟榔 中药马槟榔为植物马槟榔的种子

马槟榔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催生断片。主治伤寒热病;暑热口渴;喉炎喉痛;食滞胀满;麻疹肿毒。
 

马槟榔

拼音名:Ma Bing Lɑng

英文名:Seed of Masaikai Caper

别名:马金南,马金囊,屈头鸡,紫槟榔,山槟榔,太极子。

中药马槟榔为白花菜科植物马槟榔种子。冬季采收成熟果实,击破硬壳,取出种子晒干。

 

原形态

山槟榔,灌木或攀援植物。枝略扁平,带红色,密被诱色短绒毛;刺粗壮,花枝上常无刺。叶柄粗壮,长12~21毫米,被毛与技相同;叶片椭图形或长圆形,有时椭圆状披针形,长7~20厘米,宽3.5~9厘米,先端圆形或钝形,有时急尖或渐尖,基部宽楔形,近革质,背面密被脱落较迟的诱色短绒毛;中脉稍宽阔,表面微凹,背面淡紫色,凸起。亚伞形花序腋生及在枝端再组成10~20厘米长的圆锥花序,花序中常有不正常发育的小叶,各部均被锈色短绒毛,亚伞形花序有花3~8朵,总花使长1~5厘米;花白色或粉红色;萼片长8~12毫米,宽5~8毫米,外面密被锈色短绒毛,花瓣长12~15毫米,两面均被绒毛,上面2个较宽,长圆状倒卵形,基部包着花盘,下面2个较狭,长圆形;雄蕊40~50;雌蕊柄长2~3毫米;子房卵球形,表面有数条纵行的棱与沟。果球形或近椭圆形,长4~6厘米,直径4~5厘米,成熟及干后紫红褐色,表面有4~8条纵行鸡冠状高3~6毫米的肋棱,先端有数至15毫米长的喙;花梗及雌蕊柄果时木化增粗,果皮硬革质,厚约5毫米,紫红色;种子数至10余粒,长约1.8厘米,宽约1.5厘米,高约1厘米,种皮紫红褐色。花期5~6月,果期11~12月。

 

药材性状

种子不规则扁圆形,直径l-2厘米。表面棕褐色,常有黑褐色果肉残留,边缘有鸟嘴状突出,其凹人处可见类三角形的种脐;胚乳膜质,内表面及膜质胚乳表面均可见紫棕色弯月形的种脊斑痕。种仁黄白色,胚轴长,子叶折叠,盘旋弯曲如蜗牛状。气微,味微涩,腥,甜。以个大,饱满,种仁色黄白,味甜者为佳。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Capparisdecidua的果壳和种子的醇提取物(挥发性含硫的有机化合物)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霍乱弧菌等均有抗菌作用,但无抗真菌作用。

 

药材鉴别

  • 取马槟榔粉末5克,加水50毫升,置水浴中温湿1~2h,滤过。取滤液2毫升,置试管中,用力振摇1分钟,产生大量蜂窝状泡沫,放置10分钟,无明显消失。(检查皂式)
  • 取马槟榔粉末10克,置带塞锥形瓶中,加乙醚50毫升,浸泡2h,滤过。取滤液2毫升,置表面皿中挥发干,加无水硫酸钠少量共热,产生气泡,并有白色,具刺激性臭气。(检查油脂类化合物)

种子横切面:种皮厚壁细胞3~4列,细胞类圆形,卵形式多角形.直径15~45μm,壁厚5~15μm,孔沟及层 纹明显,分枝状石细胞长163~450米,直径30~45μm,胞腔明个散在或成,长吏900~300μm,直径25~40μm,壁厚10~15μmu。径7~20μm。薄壁组织层细胞8~10列,有一具偏光性的带。胚乳细胞2~7列,多角形,壁增厚,内含糊粉粒及油滴。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生津止渴;催生断片。主治伤寒热病;暑热口渴;喉炎喉痛;食滞胀满;麻疹肿毒。

 

使用方法

内服:生嚼1~2枚;或煎汤,3~6克。外用:适量,捣敷。

 

用药宜忌

未婚未育女性慎久服,孕妇禁服。

 

各家论述

  • 《品汇精要》:主催生,若难产临死者用仁细嚼,并华水送下。生产繁者,久服则子宫冷,自然绝矣。
  • 《纲目》:伤寒热病,食数枚,冷水下。又治恶疮肿毒,内食一枚,冷水下,外爵涂之,即无所伤。
  • 《广西中药志》:清肺,生津止渴。治麻疹,喉痛。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