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魮鱼 中药鳑魮鱼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鱼的肉

鳑魮鱼的功效与作用: 补气健脾;解毒。主治久病体虚;痘毒。
 

鳑魮鱼

拼音名:Pang Pi Yu

英文名:Chinese bitterling

别名:鱼婢,文魮,糠片鱼,妾鱼,青衣鱼,旁皮鲫,鳑魮鲫。

中药鳑魮鱼为鲤科动物中华鳑鲏鱼。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内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

中华鳑鲏鱼,体侧扁,卵圆形。头小,眼大,口端位,下颌稍短于上颌,无须。鳃耙短小,外侧10枚。下咽齿1行,5~5,齿面光滑,无锯齿。侧线鳞不完全,仅在锶盖后缘有侧线鳞3~7片,背鳍2,9~11,超点在体中部。臀鳍起点正上方后黑色纵纹更为显着。鳃孔后方第1个侧线鳞及4,5个侧线鳞上均有1个很不明显的黑斑。雌鱼具长的产卵管,背鳍前部有1个大黑点,尾部上的纵纹比 雄鱼为细。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平;归肺;肾经。

 

功效与作用

补气健脾;解毒。主治久病体虚;痘毒。

 

使用方法

内服:煮食,100~200克。

 

各家论述

  • 《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
  • 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 《医林篡要》善发疮,可用以起痘毒。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