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虫斑鸠菊 中药驱虫斑鸠菊为植物驱虫斑鸠菊的果实

驱虫斑鸠菊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活敌国;杀虫解毒。主治白癜风;蛔早;蛲虫;疮疖肿痛。
 

驱虫斑鸠菊

拼音名:Qu Chong Ban Jiu Ju

英文名:stem of Anthelmintic Ironweed

别名:野茴香。

中药驱虫斑鸠菊为菊科植物驱虫斑鸠菊果实。秋季果产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原形态

驱虫斑鸠菊,一年生高大草本。茎直立,粗壮,高达60厘米,上部多具分权,肯明显的沟槽,被腺状柔毛。叶互生;叶基部渐狭成1厘米的叶柄;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5厘米,宽1.5~4.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边缘具粗或锐锯齿,侧脉8对或更多,网状,两面被短柔毛,在下面脉上毛较密,具腺点;叶膜质。头状花序较多数,较大,直径15~20毫米,在茎和枝端排列成疏伞房状;花序梗长5~15毫米,先端较增粗,被短柔毛及腺点;总苞半球形,总苞片约3层,的等长,外层线形,稍展开,长10~12毫米,绿色,叶质,中展长圆状线形,先端尖,上面常缩狭,绿色,叶质,内层长圆形,从基部向先端渐膜质,先端尖;总苞片在结果后全部反折,花托平或稍凹,有蜂宣传员状突起;小花40~50个,淡紫色,全部结实,药冠管状,长9~10毫米,管部细长,长6~7毫米,檐部狭钟状,有5个披地形裂片。瘦果近圆柱形,黑色,长约4毫米,具10条纵肋,被微毛;冠毛2层,淡红色,外层极短,近膜状,突存;内层糙毛状,短于瘦果的2倍,易脱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凉。

 

功效与作用

祛风活敌国;杀虫解毒。主治白癜风;蛔早;蛲虫;疮疖肿痛。

 

使用方法

内服:入丸,散,2~4克。外用:适量,研细粉调敷。

 

各家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果实;味苦,性凉。有清热消炎,活血化瘀,杀虫的功能。用于治疗某些皮肤斑,驱虫。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驱虫斑鸠菊
分类:果实类
别名:野茴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