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芝麻 中药山芝麻为梧桐科植物山芝麻的根或全株

山芝麻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主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痄腮;肠炎;痢疾;痈肿;瘰疮;毒蛇咬伤。
 

山芝麻

拼音名:Shan Zhi Mɑ

英文名:Narrowleaf Screwtree Root,Root of Narrowleaf Screwtree

别名:岗油麻,岗脂麻,田油麻,仙桃草,假麻甲,苦麻,山脂麻,被油麻,坡片公,野芝麻,狗屎树,假芝麻,山麻,假油麻,芝麻头,牛釜尾,山野麻,白头公,油麻甲,野麻甲。

中药山芝麻为梧桐科植物山芝麻全株。全株全年可采,洗净,切段,晒干。

 

原形态

山芝麻,小灌木,高达1米。小枝被发绿色短柔毛。叶互生;叶柄长5~7毫米,被星状短柔毛;叶片狭长圆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上面无毛或几无毛,下面被灰白色或淡黄色星状茸毛,间或混生刚毛,全缘。聚伞花序腋生,有花2至数朵;花梗通常有锥尖状的小苞片4枚;花萼管状,长约6毫米,被星状短柔毛,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不等大,淡红色或紫红色,比萼略长,基部有2个耳状附属体;雄蕊10,退化雄蕊5,线形,甚短;子房5室,被毛,较花柱略短,每室有胚珠约10个。蒴果卵状长圆形,长12~20毫米,宽7~8毫米,先端急尖,密被星状毛及混生长绒毛。种子小,褐色,有椭圆形小斑点。花期几全年。

 

药材性状

根呈圆柱形,略扭曲,头部常带有结节状的茎枝残基;长15~25厘米(商品多已切成长约2厘米的段块),直径0.5~1.5厘米。表面发黄色至灰褐色,间有坚韧的侧根或侧根痕,栓皮粗糙,有纵斜裂纹,老根栓皮易片状剥落。质坚硬,断面皮部较厚,暗棕色或灰黄色,强纤维性,易与木部剥离并撕裂;木部黄白色,具微密放射状纹理。气徽香,味苦,微涩。

 

鉴别方法

理化鉴别:取山芝麻粗粉5克,加水50毫升,煮沸,滤过。滤液加羟胶一三氯化铁试液,发生紫褐色沉淀(检查酯类);滤液加2,4~二硝基苯肼试液,发生黄棕色沉淀。(检查羰基化合物)。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10多列木栓细胞,含红棕色物;栓内层1~5列细胞。韧皮部纤维束与韧皮薄壁组织间隔排列,纤维壁厚,木化;分泌细胞含黄棕色分泌物,薄壁细胞常含草酸钙簇晶或方晶。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导管散列;木射线1~3列细胞,壁微木化。山芝麻薄壁细胞常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根的粉末及白色。韧皮纤维众多,单个或成束,壁较厚,直径12~30μm。木纤维壁较薄,有斜纹孔,直径11~25μm。具缘纹孔导管直径20~90μm。管胞较窄长,有纹孔,直径13~15μm。木栓细胞棕色,表面观多角形。草酸钙簇晶直径20~31μm,并偶见小方晶。淀粉粒多为单粒,直径4~8μm,脐点呈线形,复粒由2~4粒组成。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凉;小毒;归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主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痄腮;肠炎;痢疾;痈肿;瘰疮;毒蛇咬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用药宜忌

《广西药植图志》:虚寒症忌服。

 

各家论述

  • 《生草药性备要》根:治疮,去毒,止血,埋口;又能开大肠,食多大便必快。
  • 《广州植物志》叶:捣烂敷患处,治疮毒。
  • 《福建民间草药》去瘀生新,消痈解毒。
  • 《南宁市药物志》解表清热,治痧气,热性感冒,毒疮。
  • 《泉州本草》清热止渴,祛痰止咳。治肺病,瘰疬。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