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苋菜 中药簕苋菜为苋科植物刺苋的全草或根

簕苋菜的功效与作用: 凉血止血;清利湿热;解毒消痈。主治胃出血;便血;痔血;胆囊炎;胆石症;痢疾;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涩痛;咽喉肿痛;湿疹;痈肿;牙龈糜烂;蛇咬伤。
 

簕苋菜

拼音名:Le Xian Cai

别名:刺苋,野苋菜,酸酸苋,刺苋菜,土苋菜,猪母菜,野勒苋,刺刺草,野刺苋莱。

中药簕苋菜为苋科植物刺苋的全草。春,夏,秋三季均可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全草,多年生直立草本,高0.3~1米。多分枝,有纵条纹,茎有时呈红色,下部光滑,上部稍有毛。叶互生;叶柄长1~8厘米,无毛,在其旁有2刺;叶片卵状披针形或菱状卵形,长4~10厘米,宽1~3厘米,先端圆钝,基部楔形,全缘或微波状,中脉背面隆起,先端有细刺。圆锥花序腋生及顶生,长3~25厘米;花单性,雌花簇生于叶腋,呈球状;雄花集为顶生的直立或微垂的圆柱形穗状花序;花小,刺毛状苞片约与萼片等长或过之,苞片常变形成2锐刺,少数具1刺或无刺;花被片绿色,先端急尖,边缘透明;萼片5;雄蕊5;柱头3,有时2。胞果长圆形,在中部以下为不规则横裂,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种子近球形,黑色带棕黑色。花期5~9月,果期8~11月。

 

药材性状

主根长圆锥形,有的具分枝,稍木质。茎圆柱形,多分枝,棕红色或棕绿色。叶互生,叶片皱缩,展平后呈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10厘米,宽1~3厘米,先端有细刺,全缘或微波状;叶柄与叶片等长或稍短,叶腋有坚刺1对。雄花集成顶生圆锥花序,雌花簇生于叶腋。胞果近卵形,盖裂。气微,味淡。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微寒。

 

功效与作用

凉血止血;清利湿热;解毒消痈。主治胃出血;便血;痔血;胆囊炎;胆石症;痢疾;湿热泄泻;带下;小便涩痛;咽喉肿痛;湿疹;痈肿;牙龈糜烂;蛇咬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9~15克,鲜品30~60克。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用药宜忌

  • 《广西中药志》虚痢日久及孕妇忌服。
  • 《福建药物志》根据民间经验,簕苋菜有小毒,服量过多有头晕,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经期,孕期禁服。
 

药材处方

簕,方言,两广等地将竹上的刺称作簕。簕苋菜苞片常变形为锐刺,犹如竹刺,故有簕苋菜,刺苋菜等名。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