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扫把 中药岩扫把为植物盾叶唐松草的全草

岩扫把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燥湿。主主治湿热黄疸;湿热痢疾;小儿惊风;目赤肿痛;丹毒游风;鹅口疮;跌打损伤
 

岩扫把

拼音名:Yan Sao Ba

英文名:Herb of Peltateleaf Meadowrue

别名:水香草,石蒜还阳,羊耳,小淫羊藿,连钱草,龙眼草,倒地抽。

中药岩扫把为毛茛科植物盾叶唐松草全草。秋季采根和全草,分别晒干。

 

原形态

盾叶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14~32厘米。全株无毛。根状茎斜,密生须根,须根上有纺锤形小块根。茎直立,不分枝或上部分枝。叶互生;叶柄长5~12厘米。叶为一至三回三出复叶;叶片长4~14厘米;小叶草质,卵形,宽卵形,宽椭圆形或近圆形,长2~4厘米,宽1.5~4厘米,先端微钝或圆形,基部圆形或近截形,3浅裂,边缘有疏齿,小叶柄盾状着生,长1.5~2.5厘米。复单歧聚伞花序有稀疏分枝;花两性,花梗丝状,长约0.3~2厘米;萼片4~5,花瓣状,卵形,长约3毫米,白色,早落;花瓣无;雄蕊多数,长4~6毫米,花丝上部宽,下部丝状,花药椭圆形,长约0.6毫米;心皮5~16,有柄,柱头近球形。瘦果近椭圆形,长约4.5毫米,有约8条纵肋,柄长约1.5毫米。花期6月,果期7~8月。

 

药材性状

须根细如发丝,长5~10厘米,直径0.3~0.5毫米;表面棕褐色;质脆,易折断;味微涩。茎紫褐色,有细皱纹。羽状复叶,多皱缩,展平后小叶片宽椭圆形至近圆,盾状着生;叶面绿色,叶背暗红或淡绿色。花序梗细长,无花瓣。气微,味微苦。

 

药材鉴别

根横切面;表皮细胞壁褐色。皮层细胞3~4列,壁厚,棕黄色;内皮层凯氏带不明显。初生木质部5~7原型。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毒;燥湿。主主治湿热黄疸;湿热痢疾;小儿惊风;目赤肿痛;丹毒游风;鹅口疮;跌打损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0~15克;或研末,1.5~2克。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用药宜忌

虚寒证慎服。

 

各家论述

  • 《中国药植志》:全草:散寒除风,去目雾,消浮肿。治耳聋,身发黄。亦作健胃驱蛔药。
  • 治跌打损伤。《药学学报》1965,(12):748。
  • 《贵州草药》:根:清热解毒,驱风,解痉。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