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参 中药竹节参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的根茎

竹节参的功效与作用: 补虚强壮;止咳祛痰;散瘀止血;消肿止痛。主治病后体弱;食欲不振;虚劳咳嗽;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倒经;崩漏;外伤出血;症瘕;瘀血经闭;产后瘀阴腹痛;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痈肿;痔疮;毒蛇咬伤。
 

竹节参

拼音名:Zhu Jie Shen

别名:土参,土精,血参,竹节三七,甜七,竹根七,鸡头七,野田七,蜈蚣七,七叶子,大竹根七,竹节人参,竹鞭三七,罗汉三七,竹节七,竹七,萝卜七,白三七,水三七,明七,野三七。

中药竹节参为五加科植物竹节参根茎。9~10月挖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泥土,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

竹节参,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或更高。根茎横卧,呈竹鞭状,肉质肥厚,白色,结节间具凹陷茎痕,叶为掌状复叶,3~5枚轮生于茎顶;叶柄长8~11厘米;小叶通常5,叶片膜质,倒卵状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5~18厘米,宽2~6.5厘米,先端渐尖,稀长尖,基部楔形至近圆形,边缘具细锯齿或重锯齿,上面叶脉无毛或疏生刚毛,下面无毛或疏生密毛。伞形花序单生于茎顶,有花50~80朵或更多,总花梗长12~20厘米,无毛或有疏短柔毛;花小,淡绿色,小花梗长约10毫米;花萼绿色,先端5齿,齿三角状卵形;花瓣5,长卵形,覆瓦状排列;雄蕊5,花丝较花瓣短;子房下位,2~5室,花柱2~5,中部以下连合,上部分离,果时外弯。核果状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色,直径5~7毫米。种子2~5,白色,三角状长卵形,长约4.5毫米。花期5~6月,果期7~9月。

 

药材性状

根茎呈竹鞭状,扁圆柱形,稍弯曲,长5~22厘米,直径0.8~2.5厘米,节密集,节间长0.8~2厘米,每节上方有一圆形深陷的茎痕,表面灰棕色或黄褐色,粗糙,有致密的纵皱纹和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黄色,有多个淡黄色维管束点痕,排列成圈。气微香,味苦,微甜。以条粗,质硬,断面色黄白者为佳。

根茎横切面:木栓层细胞数列。皮层稍宽;有少数分泌道;径向44~97μm,切向约至200μm。维管束外韧型,环状排列,形成层成环。有的韧皮部中有少数分泌道。木质部束略作2~4股性放射状排列,有时单行排列,导管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约至70μm;木纤维常1~4束,有的纤维束旁有较大的木化厚壁细胞。中央有髓。竹节参薄壁细胞中有众多草酸钙簇晶,直径17~70μm,并含淀粉粒。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竹节人参煎剂10克(生药)/千克灌胃,1~3天内连用3次,对大鼠蛋清,甲醛或右旋糖酐引起的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大鼠皮下埋藏棉球引起的肉芽肿形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抗炎机理研究,竹节人参对去肾上腺大鼠的甲醛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鼠灌胃竹节人参煎剂10克(生药)/千克,每日1次,1天或连续7天,均不降低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豚鼠灌胃10克(生药)/千克,每日1次,连续5天,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无明显的影响,表明竹节人参不具有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而引起抗炎作用。

延缓衰老作用:竹节参总皂甙323μg/ml时,对正常大鼠肺匀浆自发过氧化脂质生成有抑制作用,且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增强。10μg/ml能抑制Fe2+-半胱氨酸诱导的肺微粒体过氧化脂质的生成,呈剂量依赖性增强。竹节参总皂甙有较强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加强,对羟自由基(·OH)亦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为羟自由基清除剂苯甲酸钠的3.2倍。脯氨酸羟化成羟脯氨酸,机体衰老过程,因供氧不足,影响脯氨酸的羟化过程,造成胶原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竹节参总皂甙0.824%(生药中含量为8%),每次灌胃15毫升/千克,每日1次,连续30天,小鼠皮肤羟脯氨酸含量增加10.4%。竹节人参多糖能激活网状内皮系统。

降血糖作用:竹节人参所含齐墩果烷系皂甙有较强的降血糖作用。

毒性:竹节人参40克(生药)/千克灌胃,小鼠出现短时安静,活动减少,食欲略减。

 

鉴别方法

取竹节参粉末0.2克,加醋酐2毫升,置水浴加热2分钟,滤过。取滤液2毫升,沿管壁缓缓滴加硫酸2~4滴,在两液接界处显红紫色。(检查皂甙)

取竹节参粉末2克,按:珠儿参”条所述方法进行薄层色谱试验。在365nm紫外光下检视,重型节参根和根茎的色谱可见7个色斑,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荧光色斑。

 

性味与归经

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肝经。

 

功效与作用

补虚强壮;止咳祛痰;散瘀止血;消肿止痛。主治病后体弱;食欲不振;虚劳咳嗽;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倒经;崩漏;外伤出血;症瘕;瘀血经闭;产后瘀阴腹痛;跌打损伤;风湿关节痛;痈肿;痔疮;毒蛇咬伤。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10克;或泡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干掺或调敷。

 

用药宜忌

  •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孕妇忌服。
  • 《中药志》无虚无瘀者不宜。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