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 中药竹荪为鬼笔科真菌竹荪的子实体

竹荪的功效与作用: 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主治肺虚热咳;喉炎;痢疾;白带;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抗肿瘤的辅助治疗;一般养食品。
 

竹荪

拼音名:Zhu Sun

别名:竹蓐,竹肉,竹菰,竹蕈。

中药竹荪为鬼笔科真菌竹荪,短裙竹荪的子实体。菌蕾破壳开伞至成熟约2.5~7小时,成熟后即开始萎缩,所以,当竹荪开伞,待菌裙下沿伸至菌托,孢子胶质将开始自溶时(子实体已成熟),即可采收。用手指握住菌托,将子实体轻轻扭动拔起,小心地放进篮子,切勿损坏菌裙,影响质量。竹荪子实体采得后,随即除去菌盖和菌托,不使黑褐色的孢子胶汁污染柄,裙。然后将子实体插到晒架的竹签上进行日晒或烘烤。

 

原形态

竹荪,菌蕾球形至倒卵形,污白色,具包被,成熟时包被开裂,柄伸长外露,包被遗留柄基部形成菌托。成熟的子实体高12~20厘米。菌托白色,直径3~5.5厘米。菌柄白色,中空,基部粗2~3厘米,向上渐细,壁海绵状。菌盖钟形,高宽各3~5厘米,有明显网格,顶端平,具穿孔,上有暗绿色,微臭的粘性孢体。菌裙白色,从菌盖下垂达10厘米以上,具多角形网眼,直径0.5~lcm。孢子光滑,椭圆形,(2.8~3.5)μm×(1.5~2.3)μm。

短裙竹荪,菌蕾卵圆形,污白色,内含白色胶质。菌柄圆柱形,长8~13厘米,径2~3厘米,白色,海绵质,中空。菌盖钟形,顶端有穿孔,四周具网络。橄榄色,有臭味,(3.5~5)cm×(3.4~4)cm。柄上的网状菌裙较短,下垂仅达柄的中上部,网眼呈不规则多角形。孢子椭圆形,(3.8~4.5)μm×(1.5~2)μm。

 

药材性状

竹荪,子实体压扁长条形,海绵状,长10~20米,表面白色至黄白色。菌盖钟形,长宽各3~5厘米,白色,有明显多角形网格,顶端平,具穿孔。菌裙从菌盖下垂达10米以上,黄白色具多角形网眼,网眼直径0.5~1米。菌柄压扁圆柱状,基部直径2~3米,向上渐细,白色。菌托白色。体轻,质泡松,柔韧不易折断,断面中空,壁海绵状。气香,味淡。

短裙竹荪,子实体长条形,长10~18厘米,表面白色至黄白色。菌盖钟形,白色,长宽各3~5厘米,顶端平,有穿孔。有明显的网眼。菌裙伞状,长3~5厘米,黄白色,网眼圆形,直径1~4毫米。菌柄白色,中部较粗,直径约3厘米,向两端渐细。菌托灰色。体轻,质泡松,柔韧不易折断,断面中空,壁海绵状。气香,味淡。

 

药理作用

抗癌作用:竹荪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6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70%。从竹荪中分离得到1种甘露聚糖和2种水溶性葡聚糖,对小鼠移植肉瘤S180有抑制作用。

促进有丝分裂作用 竹荪中提出了2种多糖(T-3~Ad和T-4~N)和1种结合多糖组分(T-2~A),具有明显的有丝分裂和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功能。

 

性味与归经

味甘;微苦;性凉。

 

功效与作用

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主治肺虚热咳;喉炎;痢疾;白带;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抗肿瘤的辅助治疗;一般养食品。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0~30克。

 

各家论述

  • 《菌谱》生竹根,味极甘,当与笋通谱,而菌为北阮矣。
  • 《纲目》此即竹荪也。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色。味如白树鸡,即此物也。惟苦竹生者有毒耳。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竹荪
分类:菌藻类
别名:竹蕈竹蓐竹菰竹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