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 中药蘑菇为真菌双孢蘑菇及四孢蘑菇的子实体

蘑菇的功效与作用: 健脾开胃;平肝提神。主治饮食不消;纳呆;乳汁不足;高血压症;神倦欲眠。
 

蘑菇

拼音名:Mo Gu

别名:蘑菰,麻菰,肉蕈,鸡足蘑菇,蘑菇草。

中药蘑菇为蘑菇科真菌双孢蘑菇四孢蘑菇子实体,尤以菌蕾为佳。覆土后菇床上开始形成子实体原基,当室温降至15℃左右时,子实体大量发生。蘑菇在现蕾后5~7d采收,天气冷凉时可在8~10天采收。以子实体菌膜尚未破裂时采收质量最佳。

 

原形态

双孢蘑菇 菌盖半圆形,径3~16厘米,表面干,成熟后仍为白色,常被淡褐色细绒毛。菌肉较厚而脆,白色,切割后或微呈淡红橙色。菌褶离生,初白色后变黑褐色。柄短柱状,粗壮。基微膨大。菌环光滑或具絮状残突,膜质。本种原记录的主要特征是担子多产两枚孢子,担孢子椭圆形,淡褐色,(5.5~8.5)μm×(4~6.5)μm2.四孢蘑菇 菌盖呈穹顶形,径4~15厘米。纯白色,后期盖中央有裂纹,渐向盖缘而光滑。老后中央微现肉桂色泽,菌肉白色,伤后微褐。褶片离生,粉红色。菌柄柱形,近等粗。环残膜质,早落。孢子椭圆形,光滑,深褐色,(6.5~8.5)μm×(4~5.5)μm

 

药材性状

双孢蘑菇,菌盖半球形或平展,直径5~12厘米,白色或淡黄棕色,表面具淡褐色细绒毛。菌肉厚,白色或淡红色。菌褶密,不等长,粉红色,褐色或黑褐色。菌柄长4.5~9厘米,直径1.5~3厘米,类白色,中部有时可见单层菌环。气微,味特异。

四孢蘑菇,菌盖扁半球形或平展,有时中部下凹,直径3~13厘米,白色或类白色,表面光滑或有丛毛状鳞片。菌肉厚,白色。菌褶较密,不等长,粉红色,褐色或黑褐色。菌柄长1~9厘米,直径0.5~2厘米,白色,近光滑或略有纤毛,中部有时可见单层菌环。气微,味恃异。

 

药理作用

双孢蘑菇中提取出的植物凝集素有抗肿瘤活性,0.25毫克剂量投与荷肉瘤S180的小鼠,3星期后抑瘤率为39%。蘑菇水提取物能明显增加T细胞数量,可作为T淋巴细胞促进剂,刺激抗体形成,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蘑菇多糖对乙醇中毒小鼠肝脏丙二醛(MDA)升高,有明显治疗作用,腹腔注射优于口服组,二次给药也有预防作用。四孢蘑菇有抗菌作用,于23~30℃培养22天,其培养液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大肠件菌。四孢蘑菇乙醇提取物有降血糖作用。四孢蘑菇的提取物C有抗肿瘤活性。20毫克/千克/天投与荷肉瘤S180的ICR小鼠,抑瘤率达56.1%。该提取物含45%多糖及18%蛋白成分。另一提取物A有免疫增强活性,能使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聚集并增强空斑形成细胞反应。还有报道,从四孢蘑菇中提取出的一种多糖具较高的抗补体活性。双孢蘑菇的乙醇提取物能引起鼠伤寒沙门菌突变,尤对TA104作用显着。Ames试验表明,双孢蘑菇所含的蘑菇氨酸,对TA1537,TA97有诱变活性,碱性条件能增强它的诱变活性。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平;归肠;胃;肺经。

 

功效与作用

健脾开胃;平肝提神。主治饮食不消;纳呆;乳汁不足;高血压症;神倦欲眠。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6~9克,鲜品150~180克。

 

用药宜忌

气滞者慎服。

  • 《饮膳正要》动气发病,不可多食。
  • 《本草求真》多食均于内气有阻,而病多发。
  • 《随息居饮食谱》多食发风,动气,诸病人皆忌之。
 

各家论述

  • 《品汇精要》初采得与米饭同炒,如饭黑者有毒。中蘑菇毒,以生绿豆和水研浓汁饮之遂解。
  • 《纲目》蘑菰出山东,淮北诸处。埋桑,楮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待菰生采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俗名鸡腿蘑菰,谓其味如鸡也。一种状如羊肝,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

名称:蘑菇
分类:菌藻类
别名:麻菰鸡足蘑菇蘑菰蘑菇草肉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