蒟酱 中药蒟酱为药胡椒科植物蒟酱的果穗

蒟酱的功效与作用: 温中下气,消痰散结,止痛。主治院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咳逆上气,牙痛。
 

蒟酱

拼音名:Ju Jiang

英文名:Fruit-spike of Betel Pepper

别名:蒟酱,蒟子,土荜茇,大芦子,青蒟,槟榔蒌,大荜茇,蒟青,摈榔蒟,青萎,芦子。

中药蒟酱为药胡椒科植物蒟酱果穗。秋后果实成熟时采摘,晒1d后,纵破为二,晒干。

 

原形态

蒟酱,藤本,长达数米。枝梢近木质,茎无毛,常绿,攀援,节上常生根。叶互生,大而厚,纸质至革质,背面及嫩叶脉上有密细腺点;叶柄长2~5厘米,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片阔形至卵状长圆形,上部的有时为椭圆形,长7~15厘米,宽5~11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浅心形或上部的有时钝圆,两侧相等至稍不等,腹面无毛,背面沿脉上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叶脉7条,最上1对通常对生,少有互生,离基0.7~2厘米从中脉发出,余者均基出,网状脉明显。花单性,雌雄异株,聚集成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雄花序开花时几与叶片等长;总花梗与叶柄等长,花序轴被短柔毛;苞片圆形或近圆形,稀倒卵殂,近无柄,盾状,直径1~1.3毫米;雄蕊2,花药肾形,2裂,花丝粗,与花药等长或较长;雌花序长约3~5厘米,于果期延长,直径约10毫米,花序轴密被毛,苞片与雄花序的相同;子房下部嵌生于肉质花序中并与其合生,先端被柔毛,柱头通常4~5,披针形,长约0.6毫米,被绒毛。浆果,先端稍凸,有绒毛,下部与花轴合生成为一柱状,肉质,带红色果穗。花期5~7月。

 

药材性状

果穗呈弯曲半圆柱形,由许多小浆果聚合而成,长3~12厘米。表面黑褐色,有凹凸不平的突起,切面淡棕色,具明显圆形种粒痕迹,有穗梗。质硬面脆,断面黄棕色或棕黑色,周围可见红棕色的种粒。气芳香,味辛辣。

 

鉴别方法

浆果横切面:中果皮为类圆形细胞,排列疏松,有大型油室散在,内侧为一列排列整齐的类方形油细胞。种皮由二层排列紧密的方形或长方形细胞组成,壁呈黄棕色,外层包较深,富油质。胚乳细胞富含油滴及淀粉粒。

理化鉴别:取蒟酱粉末1克,加乙醇5毫升,稀盐酸2滴,置水浴上加热2分钟,滤过。滤波中加3%碳酸钠溶液1毫升,置水浴上加热3分钟,移于冰水浴中冷却,加重氨化试剂1~2滴,显红色。

 

性味与归经

味辛;性温;归肺;脾经。

 

功效与作用

温中下气,消痰散结,止痛。主治院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咳逆上气,牙痛。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2~5克。外用:适量,研末掺。

 

药材处方

《御药院方》治牙痛: 蒟酱,细李各半两,大皂荚五蜒(夫子,每孔入青盐,烧存性)。 同研末,频掺吐涎。

 

各家论述

  • 《唐本草》:主下气温中,破痰积。
  • 《食疗本草》:散结气,治心腹中冷气。
  • 《海药本草》:主咳逆上气/办腹虫痛,胃弱虚泻,霍乱吐逆,解酒食味。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