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苓 中药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

猪苓的功效与作用: 利尿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猪苓

拼音名:Zhu Ling

英文名:Agaric

别名:豕零,猳猪屎,豕橐,猪茯苓,野猪粪,司马彪,豨苓,地乌桃,野猪食,猪屎苓。

中药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猪苓菌核。南方全年皆采,北方以夏,秋两季为多。挖出后去掉泥砂,晒干。放干燥通风处。猪苓隐生于地下,地上无苗,寻找较困难。据河北经验,凡生长猪苓的地方,其土壤肥沃,发黑,雨水渗透也快,小雨后地面仍显干燥。

 

原形态

猪苓,菌核形状不规则,呈大小不一的团块状,坚实,表面紫黑色,有多数凹凸不平的皱纹,内部白色,大小一般为3~5厘米×3~20厘米。子实体从埋生于地下的菌核上发出,有柄并多次分枝,形成一丛菌盖,总直径可达20厘米。菌盖圆形,直径1~4厘米,中部脐状,有淡黄色的纤维鳞片,近白色至浅褐色,无环纹,边缘薄而锐,常内卷,肉质,干后硬而脆。菌肉薄,白色。菌管长约2毫米,与菌肉同色,下延。管口圆形至多角形,每1毫米间3~4个。孢子无色,光滑,圆筒形,一端圆形,一端有歪尖,(7~10)μm×(3~4.2)μm。

 

药材性状

菌核呈不规则块状,条形,类圆形或扁块状,有的有分枝,长5~25厘米,直径2~6厘米。表面黑色,灰黑色或棕黑色,皱缩或有瘤状突起。体轻,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略呈颗粒状。气微,味淡。以个大,外皮黑色,断面色白,体较重者为佳。

粉末黄白色。用斯氏液装片可见散在的菌丝及粘结的菌丝团块。菌丝细长,弯曲,有分枝,粗细不一,或有结节状膨大部分,直径1.5~6μm,稀至13μm,大多无色,少数黄棕色或暗棕色;棕色菌丝较粗,横壁不明显。草酸钙方晶极多,大多呈正方八面体或规则的双锥八面体,也有呈不规则多面形,直径3~60μm,长至68μm,有时可见数个集结。粉末遇水合氯醛液粘化成胶冻状。

 

药理作用

利尿利用:猪苓煎剂,相当于生药0.25~0.5克/千克,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对不麻醉犬具有比较明显的利尿作用,并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可能是由于抑制了肾小管重吸收机能的结果。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1.免疫增强作用:苓多糖能显着增强小鼠T细胞对ConA的增殖反应以及B细胞对LPS的增殖反应。猪苓多糖对小鼠全脾细胞有明显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在12.5毫克/(kg· 天)剂量下,猪苓多糖能明显增强小鼠对SRBC的特异抗体分泌细胞数;能明显增强小鼠对异型脾细胞迟发型超敏反应以及促进异型脾细胞激活细胞毒T细胞(CTL)对靶细胞的杀伤。CTL是机体免疫监视的重要效应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具有关键作用。

一种非T细胞性促有丝分裂素作用。

用正常小鼠脾细胞及胸腺细胞,裸鼠脾细胞及去除吸附性细胞后脾细胞培养,观察对不同浓度猪苓多糖的增殖反应。结果表明裸鼠脾细胞对猪苓多糖的反应与正常小鼠细胞无区别,即T细胞在此反应中不起作用;裸鼠脾细胞在去除吸附性细胞后,余下的细胞绝大多数是B细胞,但仍能对猪苓多糖发生明显的增殖反应,表明猪苓多糖具有B细胞促有丝分裂的作用。裸鼠脾细胞在去除吸附性细胞后对猪苓多糖的反应却明显减弱,说明吸附性细胞在裸鼠脾细胞对猪苓多糖的反应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揭示猪苓多糖可能是一种非T细胞性促有丝分裂素。但不具有血球凝集作用,不同于PHA和ConA等植物来源的促有丝分裂素。

对小鼠血液ANAE阳性淋巴细胞的影响:验小鼠每天腹腔注射猪苓多糖2毫克/0.2毫升,连续7天。实验前,后取血涂片,用a-醋酸萘酯酶法,标记ANAE阳性T淋巴细胞,并测定百分率。结果表明,猪苓多糖对小鼠血液ANAE阳性T淋巴细胞总数无影响,对颗粒型阳性T淋巴细胞有减少,而对分散颗粒型阳性T淋巴细胞有显着增殖现象。

抗肿瘤作用:3.1.对荷肝癌H22小鼠肝脏糖代谢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猪苓多糖给于荷肝癌H22小鼠腹腔注射200毫克/千克×2天,于第10天处死动物,取出腹水,用伊红法检测每鼠肿瘤细胞总数。结果其抑制率为39%。腹腔注射100~200毫克/千克共5天,可使荷癌鼠肝糖原积累增加,糖原异生酶:葡萄糖-6~磷酸酶,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增强,但对正常鼠肝脏无此作用。400毫克/千克可使荷癌鼠亢进的皮质功能恢复正常。提示猪苓多糖有适应原样作用,这可能是它抗肿瘤作用的一个药理学基础。

对荷肝癌H22小鼠肝糖原积累,糖异生和分解酶系的作用:肿瘤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节和基因重排是通过关键酶而进行,由于糖异生是机体保持稳态的重要机制。选择糖代谢途径小的几个关键酶的活性及其动态变化作为指标,观察对肿瘤有效的猪苓多糖是如何增加荷癌小鼠肝糖原的积累。以猪苓多糖每天腹腔注射400毫克/千克共5天,能使葡糖-6~磷酸酶(G-6~Pase)活性从217±35上升到267±12umolp/克蛋白质/小时,果糖-1,6~二磷酸酶(F1,6~Pase)活性从263±25上升到448±56umolp/克蛋白质/小时,如单次腹腔注射同一剂量,G-6~pase活性1.5小时就明显升高,12小时达高峰,24和48小时仍保持在较高水平,F-1,6~Pase在12和24小时才明显升高,而肝糖原要到24小时后才显着增加。但对糖原分解酶即磷酸化酶的活性没有影响。提示猪苓多糖给药后荷癌小鼠肝糖原积累是通过糖原异生酶活性的增高,加速糖异生使机体自稳状态改善而发挥作用。

猪苓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猪苓提取物(主要为猪苓多糖)对小鼠移植性肿瘤S-180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抑瘤率达50~70%,瘤重抑制率达30%以上。经提取物治疗的荷瘤小鼠中,约有6~7%肿瘤完全消退。对肿瘤完全消退的小鼠,在1~6月后再接种肿瘤细胞,均不生长肿瘤,提取物经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及灌胃等给药,在一定剂量下均能抑制肿瘤的生长,但灌胃的效果较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差,给药量也大。预防给药对S-180起抑瘤作用。在单用化疗药不表现抗肿瘤效果的剂量下,加用适量的猪苓提取物会有显着抗肿瘤作用。对荷瘤小鼠脾脏抗体产生细胞明显增多,表明有显着的促进抗体形成作用,还能显着提高荷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力。猪苓能提高S-180腹水癌细胞内 cAMP的含量,在癌细胞增殖抑制率高的实验组,癌细胞内cAMP含量提升率也高,一般癌细胞内cAMP含量低于正常细胞,癌变越恶化cAMP含量越低。cAMP能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转化。猪苓酮A-G,7种化合物对L1210细胞有细胞毒作用,有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

对实验性膀胱肿瘤的抑制作用:雌性大鼠给于致癌剂BBN[N-丁基-N-(4~羟丁基)亚硝胺]溶液0.25毫升(90毫克)灌胃,每周2次,共12周,每只总剂量BBN为2.16克,在同时饲以猪苓干粉90克/千克 喂养。30周后处死。结果表明,膀胱总发瘤率由病理对照组的100%降至61.1%,减少了38.9%,每鼠肿瘤数和瘤直径显着低于病理对照组,发癌率由病理对照组的77.8%降至11.1%,减少了66.7%表明猪苓对BBN膀胱瘤的发生具有较显着的抑制作用,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对中毒性肝炎小鼠肝脏的保护作用:以四氯化碳和D-半乳糖胺腹腔注射给于小鼠,诱发成中毒性肝炎,在诱发前后腹腔注射给于猪苓多糖100~200毫克/千克,均为隔4,8,12小时给药1次。均可明显阻止肝病变发生,SGPT活力下降,肝5'-核苷酸酶,酸性磷胺酶6~磷酸葡萄糖磷酸酶活力回升。体外亦有类似作用,表明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抗辐射作用:猪苓多糖具有防治小鼠急性放射病的明显效果,有效剂量和时间都比较宽。分别于照射前2和48小时腹腔注射给予受致死剂量(800rad)全身照射的小鼠,可使其存活率提高30~70%。照射后给药,不论口服或腹腔注射都有防护效价,预防比治疗效果价高。猪苓多糖对受照小鼠的造血功能无保护作用,而对受照小鼠肾上腺皮质的应激机能确有明显提高。初步认为猪苓多糖的抗辐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从而增强了抗辐射损伤的能力。

其它作用:猪苓多糖腹腔注射给于小鼠48小时,能使小鼠胸腺细胞中3H一TdR的掺入明显增强,同时加速胸腺细胞的释放。由于一方面切除肾上腺后不再有这些现象,另一方面多糖能使动物血浆中皮质酮含量明显增高,因此可认为这些作用是通过肾上腺皮质而实现的。

 

药材毒性

以猪苓多糖治疗剂量的2000倍1次给药或100倍连续灌胃或腹腔注射给药28天,结果小鼠和犬未见毒性反应,各脏器亦未见实质性损害。致癌,致畸,过敏和皮肤刺激等试验均未见猪苓多糖有明显毒性和刺激作用。

 

鉴别方法

取粉末1克,加稀盐酸10毫升,置水浴上煮沸15分钟,搅拌,呈粘胶状。另取猪苓粉末少量,加氢氧化钠溶液(1→5)适量,搅拌,呈悬浮状。

 

性味与归经

味甘淡;性平;归脾;肾;肺;膀胱经。

 

功效与作用

利尿渗湿。主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脚气;泄泻;淋浊;带下。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无水湿者忌服。

  • 《医学启源》:猪苓淡渗,大燥亡津液,无湿证勿服。
  • 《医学入门》:有湿症而肾虚者忌。
  • 《得配本草》:目昏,无湿而渴,二者禁用。
 

药材处方

  • 《伤寒论》猪苓汤,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纳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 《子母秘录》治妊娠从脚上至腹肿,小便不利,微渴引饮:猪苓五两,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 《方脉家宝》治疡疟不分新久:猪苓一两,茯苓五钱,柴胡四钱,半夏三钱,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三碗,煎一碗,来发前服,渣再煎,发后服。
  • 《圣济总录》猪苓丸,治肠胃寒湿,儒泻无度,嗜卧不食:猪苓(去黑皮)半两,肉豆蔻(去壳,炮)二枚,黄柏(去粗皮,炙)一分。上三咤捣罗为未,米饮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
  • 《小品方》治子淋:猪苓五两。捣筛,以白汤三台,和方寸匕为一服,渐至二匕,日三夜二,尽,不瘥,宜转下之,服甘遂散。
  • 《济生方》猪苓丸,治年壮气盛,梦遗白浊:半夏一两,猪苓一两。上半夏锉如豆大,猪苓为未。先将半夏炒令黄色,不令焦,地上去火毒半日,取半夏为末;以一半猪苓未调匀和丸,如桐子大,更用余猪苓末拌丸,使干,人不油砂瓶中养之,每服四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下,于申朱间冷洒下。
  • 《金匮要略》 猪苓散,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猪苓,行水之功多,久服必损肾气,昏人目。

《用药心法》:猪苓,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故能除湿利小便。

《纲目》:猪苓淡渗,气升而又能降,故能开膳理,利小便,与茯苓同功,但入补药不如茯苓也。

《本草汇言》:猪苓,渗湿气,利水道,分解阴阳之的药也。此药味甘淡微苦,苦虽下降,而甘淡又能渗利走散,升而能降,降而能升,故善开腠理,分理表阳里阴之气而利小便,故前古主彦疟。甄氏方主伤寒温疫大热,能发汗逐邪,此分利表阳之气于外也。张氏方主腹满肿胀急痛,心中依,疟痢瘴泻,此分利里阴之气于内也。张仲景治太阳病脉浮,发热,消渴而小便不利者,用五苓散,以止其吐;冬时寒嗽,兼寒热如疟状者,名为痰风,用五苓散以定其嗽。此三法俱重在猪菩,开达腠理,分利阴阳之妙用也。

《药品化义》:猪苓味淡,淡主于渗,人脾以通水道,用治水泻湿泻,通淋除湿,消水肿,疗黄疸,独此为最捷,故云与琥珀同功。但不能为主剂,助补药以实脾,领泄药以理脾,佐温药以暖脾,同凉药以清脾,凡脾虚甚者,恐泄元气,慎之。

《本草述》:方书有云,湿在脾胃者,必用猪苓,泽泻以分理之也。按猪苓从阳畅阴,洁古所谓升而微降者是,阳也;泽泻从阴达阳,洁古所谓沉而降者是,阴也。二味乃合为分理阴阳。

《长沙药解》:猪苓,渗利泄水,较大茯苓更捷。但水之为性,非土木条达,不能独行。猪苓散之利水,有白亢之燥湿土也;猪苓汤之利水,有阿胶清凤木也;五苓之利水,有白术之燥土,桂枝之达木也;八味之利水,有桂枝之达木,地黄之清风也;若徒求利于猪。茯,滑,泽之辈,恐难奏奇功耳。

《本草求真》: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人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泽泻虽同利水,性亦类燥,然咸性居多,尚有润存,泽虽治火,性亦损气,然润能滋阴,尚有补在。故猪必合泽泻以同用,则润燥适均,而无偏陂之患矣。至于茯苓虽属渗剂,有湿自可以去,然在则入气而上行,此则入血而下降,且与泽泻利水消肿,洽疟止痢等药,审属暑邪湿热内闭,无不惜此以为宣导之需,古人已云清利小便,无若此缺,以故滋阴药中,止有泽泻,而不用及猪苓,正谓此耳。但此专司引水,津液易耗,久服多致损目。

《本经》:主截疟,利水道。

《药性论》:解伤寒温疫大热,发汗,主肿胀,满腹急痛。

《珍珠囊》:渗泄,止渴,又治淋肿。

《医学启源》:大燥除湿。《主治秘要》云,去心悸。

《医学入门》:治中暑消渴。

《纲目》:开腠理,治淋,肿,脚气,白浊。带下,妊娠子淋,小便不利。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