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地蜈蚣 中药铺地蜈蚣为石松科植物垂穗石松的全草

铺地蜈蚣的功效与作用: 祛风湿,舒筋络,活血,止血。主治风湿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风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汤,火烫伤。 《植物名实图考》:为调和筋骨之药。小儿煎水作汤浴,不生疮毒,受湿痒。《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又治风湿麻木。《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炎祛湿。治肝炎,黄疸,痢疾。《陆川本草》: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治风火眼痛,鸡盲,鼠咬伤,吐血,衄血。《南宁市药物志》:祛瘀生新。治妇女经闭及虚寒咳嗽,肠胃寒痛。煎水洗盗汗及荨麻疹。《江西中药》:舒筋活络,利尿止血。内服用于风湿关节痛,风疹块,黄疽,大便下血。外用烧存性研末,治汤火伤疮。《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扭伤及鸡爪风。
 

铺地蜈蚣

拼音名:Pu Di Wu Gong

别名:筋骨草,小伸筋,过山龙,凤凰伸筋,鹿角草,伸筋草,立筋草,寸金草,寸寸草,合金草,龙角藤,水杉,狗仔草,狮子草,龙须草,舒筋草,土木胶,猫子藤,石子藤,青筋草,松筋草,收鸡草,蜈蚣草,山毛柏。

中药铺地蜈蚣为石松科植物垂穗石松全草。7~9月采收,去净泥土杂质,晒干。

 

原形态

垂穗石松,多年生草本。须根白色。主茎直立,基部有次生匍匐茎,长30~50厘米或更长。叶稀疏,螺旋状排列,通常向下弯弓,侧枝多回二叉,直立或下垂,分枝上的叶密生,线状钻形,长2~3毫米,全缘,通常向上弯曲。孢子囊穗单生于小枝顶端,矩圆形或圆柱形,长8~20毫米,带黄色,常下垂;孢子叶覆瓦状排列,阔卵圆形,先端渐尖,边缘有长睫毛;孢子囊圆形,生于叶腋。孢子四面体球形,有网纹。

 

药材性状

干燥茎叶,全像呈黄绿色。茎圆形,长约8~9厘米,具有缴棱线,分枝较多。茎上生有淡棕色圆形之根,细而坚。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有明显之白色髓部。茎上密生细小披针形似鳞片之小叶。味苦。以色青,质净者为佳。

 

药理作用

全植物试管内能抑制某些细菌。在非洲,煎剂用以治疗腹泻,痢疾。

 

性味与归经

味甘,性平。

  • 《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苦,平。
  • 《南宁市药物志》:辛,温,无毒。
  • 《重庆草药》:微苦带涩,无毒。
  • 《四川中药志》:入肝,脾,肾三经。
 

功效与作用

祛风湿,舒筋络,活血,止血。主治风湿拘疼麻木,,肝炎,痢疾,风疹,赤目,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汤,火烫伤。

  • 《植物名实图考》:为调和筋骨之药。小儿煎水作汤浴,不生疮毒,受湿痒。
  • 《贵州民间方药集》:镇咳。又治风湿麻木。
  • 《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清热,消炎祛湿。治肝炎,黄疸,痢疾。
  • 《陆川本草》: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治风火眼痛,鸡盲,鼠咬伤,吐血,衄血。
  • 《南宁市药物志》:祛瘀生新。治妇女经闭及虚寒咳嗽,肠胃寒痛。煎水洗盗汗及荨麻疹。
  • 《江西中药》:舒筋活络,利尿止血。内服用于风湿关节痛,风疹块,黄疽,大便下血。外用烧存性研末,治汤火伤疮。
  • 《四川中药志》:治跌打扭伤及鸡爪风。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用药宜忌

孕妇忌服。

 

药材处方

  • 治跌打损伤,调和筋骨:伸筋草茎叶五钱。煎服。
  • 治虚痨病,咳嗽,吐血,小便不利,遗精:铺地蜈蚣一两,公猪小肚-个(去浊洗净)。和水适量,炖二小时服。日服一次。连服三至五次。
  • 治吐血:铺地蜈蚣一两。捣烂,开水冲服。
  • 治肝炎,黄疸:鲜铺地蜈蚣一至二两。煎服,每日一至二次。
  • 治痢疾:鲜铺地蜈蚣一至二两,红糖半两。加水煎服,一日两次。
  • 治蛇缠疮:伸筋草焙干研粉,加麻油,冰片调敷患处。
  • 治小便不利,梦遗失精:鲜铺地蜗蜈蚣一两,鲜海金沙草一两。水煎服。
 

备注

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地,铺地蜈蚣与同属植物石松的全草,均称伸筋草,并同等使用。参见石松条。

 

摘录于

《*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