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甘子 中药余甘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的果实

余甘子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白喉;烦热口渴;高血压。
 

余甘子

拼音名:Yu Gan Zi

英文名:emblic leafflower fruit,Fruit of Emblic Leafflower

别名:余甘,庵摩勒,鱼木果,滇橄榄,橄榄,庵摩落迦果,土橄榄,望果,油甘子,牛甘子,橄揽子,喉甘子。

中药余甘子为大戟科植物余甘子果实。9~10月果实时采收,开水烫透或用盐水浸后,晒干。

 

原形态

余甘子,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3~8米。树皮灰白色,薄而易脱落,露出大块赤红色内皮。叶互生于细弱的小枝上,2列,密生,极似羽状复叶;近无柄;落叶时整个小枝脱落;托叶线状披针形;叶片长方线形或线状长圆形,长1~2厘米,宽3~5毫米。花簇生于叶腋,花小,黄色;单性,雌雄同株,具短柄;每花簇有1朵雌花,每花有花萼5~6片,无瓣;雄花花盘成6个极小的腺体,雄蕊3,合生成柱;雌花花盘杯状,边缘撕裂状,子房半藏其中。果实肉质,径约1.5厘米,圆而略带6棱,初为黄绿色,成熟后呈赤红色,味先酸涩而后回甜。花期4~5月,果期9~11月。

 

药材性状

果实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2~2厘米。表面棕褐色至墨绿色,有淡黄色颗粒状突起,具皱纹及不明显的6棱,果梗长约lmm,果肉(中果皮)厚1~4毫米,质硬而脆。内果皮黄白色,硬核样,表面略具6棱,背缝线的偏上部有数条维管束,干后裂成6瓣。种子6颗,近三棱形,棕色。气微,味酸涩,回甜。以个大,肉厚,回甜味浓者为佳。

 

鉴别方法

果皮横切面:外果皮由胞壁增厚的多角形细胞2~7列组成,细胞直径8~20μm。中果皮较广厚,为薄壁细胞组成,有维管束通过,薄壁细胞直径32~65μm,细胞内常有草酸钙柱晶和方晶等。内果皮为多列较小的石细胞组成,胞腔明显,层纹不甚清楚。

 

药理作用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余甘子醇提物(1克/千克口服连续2天),可对抗由异丙肾上腺素(85毫克/千克腹腔注射2天)引起的大鼠心肌坏死;并能增加心肌糖原水平,对血清脂及酸也产生明显的变化。余甘子lg/千克给予饲以高胆固醇家兔,与对照组相比较可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P<0.001),冠状动脉胆固醇含量(P<0.001)和肝胆固醇含量(P<0.001),但不影响优球蛋白凝集溶解时间,血小板粘性或血清三酸甘油酯的水平,推测其作用不仅仅是含有维生素C的缘故,还有其他成分在起作用。

其他作用:余甘子提取物可对抗环境化学因子对哺乳类细胞的诱变作用,且强于同等剂量的维生素C。余甘子提取物1~10%浓度对810Rx线照射所致的染色体畸变有保护作用。照射前后用药均有效,其保护作用可能是所含的具抗氧作用的维生素C,没食子酸,还原糖,鞣质等。

 

性味与归经

味苦;甘;酸;性凉;归脾;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清热利咽;润肺化痰;生津止渴。主治感冒发热;咳嗽;咽痛;白喉;烦热口渴;高血压。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15~30克;或鲜品取汁。

 

用药宜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药材处方

  • 《常用中草药手册》治感冒发热,咳嗽,咽喉痛,曰干烦渴,维生素C缺乏症:鲜余甘子果十至三十个。水煎服。
  •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白喉:滇橄榄一斤,玄参,甘卓各一两。冷开水泡至起霜花,取霜用棉纸铺开晒干后,加马尾龙胆粉二钱,冰片五分,炒白果仁粉五钱,吹喉用。
  •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哮喘:滇橄榄二十一个,先煮猪心肺,夫浮沫再加橄榄煮熟连汤吃。
  •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治河豚鱼中毒:滇橄榄生吃吞汁,并可治鱼骨梗喉。
 

各家论述

  • 《唐本草》:主风虚热气。
  • 《本草拾遗》:主补益,强气力。取子压取汁和油涂头生发,去风痒,初涂发脱,后生如漆。
  • 《海药本草》:主上气咳嗽。
  • 《南宁市药物志》:清凉解毒,治喉痹。
  •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润肺化痰,生津止渴。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