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 中药栀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的果实

栀子的功效与作用: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栀子

拼音名:Zhi Zi

英文名:Cape Jasmine Fruit, Fruit of Cape Jasmine

别名: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山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

中药栀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山栀果实。于10月中,下旬,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除去果柄杂物,置蒸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取出晒干或烘干。亦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

 

原形态

山栀,常绿灌木,高1~2米。小枝绿色,幼时被毛,后近无毛。单叶对生,衡三叶轮生,叶柄短;托叶两片,生于叶柄内侧;叶片革质,椭圆形,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4厘米,宽2~7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侧脉羽状。花大,极芳香,顶生或腋生,具短梗;萼绿色,长2~3厘米,裂片5~7,线状披针形,通常比萼简稍长;花冠高脚碟状,白色,后变乳黄色,基部合生成简,上部6~7裂,旋转排列,先端圆;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纵裂,2室;雌官司1,子房下位,1室。果实深黄色,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厘米,有5~9条翅状纵棱,先端有条状宿存之萼。种子多数,鲜黄色,扁椭圆形。花期5~7月,果期8~11月。

 

药材性状

果实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4~3.5厘米,直径0.8~1.8厘米。表面红棕色或红黄色,微有光泽,有翅状纵棱6~8条,每二翅棱间有纵脉1条,先端有暗黄绿色残存宿萼,先端有6~8条长形裂片,裂片长1~2.5厘米,宽2~3毫米,多碎断,果实基部收缩成果柄状,末端有圆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内表面鲜黄色或红黄色。有光泽,具隆起的假隔膜2~3条。折断面鲜黄色,种子多数,扁椭圆形或扁矩圆形,聚成球状团块,棕红色,表面有细而密的凹入小点;胚乳角质;胚长形,具心形子叶2片。气微,味微酸苦。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

 

药理作用

对肝脏功能的影响:1.1.对肝脏功能的作用:用SD大白鼠分为4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正常动物,用2克生药提取物灌胃;C组为结扎总胆管,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动物;D组为高胆红素血症动物,并用2克生药的栀子提取物灌胃。实验测定肝脏Y蛋白,Z蛋白,BSP清除率,胆红素及有关酶的测定。

实验结果表明:1.1.1.栀子提取物对动物血清和肝匀浆内碱性磷酸酶的活力并无影响。结扎总胆管引起碱性磷酶酶活力增加将近2倍。但栀子提取物对升高了的酶活力并无作用。

栀子提取物对大白鼠血清和肝内乳酸脱氢酶活力的影响极小,4组动物酶活力的波动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栀子提取物对正常动物血清GOT无影响。结扎总胆管后,血清GOT增加7倍,栀子提取物可显着降低升高了的酶达40%。肝内GOT较稳定,4组动物均无明显改变。

栀子提取物对正常动物的酶活力无影响,但能使结扎总胆管动物升高了的酶活力恢复正常,可认为栀子提取物并不增加UDP一GT的活力。

测定肝脏二磷酸脲苷-葡萄糖脱氢酶表明,结扎总胆管可以降低酶活力,栀子提取物能增加正常动物酶活力,同时也能使降低了的酶活力升高。

栀子提取物能增加正常动物的Y蛋白,Z蛋白的量,但不能使由于结扎总胆管而减少的Y蛋白,Z蛋白量增加。表明栀子抗胆红素血症作用与Y蛋白,Z蛋白关系不大。

动物给药后静脉注射BSP(2克/100克体重),测定血液中及胆汁中的BSP清除率,发现到达峰值时间均有相应的延长,表明BSP从肝内排出的过程受到阻滞。

栀子能降低血清胆红素含量,但与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无关。因此可以认为栀子提取物对肝细胞无毒性作用,栀子提取物可降低动物血清胆红素水平,但其退黄机制较为复杂,它不增加UDP-GT的活力,也不增加肝内的Y蛋白和之蛋白,也不像茵陈蒿那样,增加胆汁的分沁量。

肝脏的保护作用:1.2.1.ICR大鼠预先(24或48小时以前)给于栀子提取物,可防止因半乳糖胺引起的暴发性肝炎。

实验大鼠给于异硫氰酸a-萘酯50毫克/千克,可使大鼠血清胆红素和血清碱性磷酸酯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如每日给于栀子粗提物(1.5克/千克,口服,3天)可使因异硫氰酸a-萘酯中毒大鼠的血清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下降。栀子中提取的成分栀子甙同样有此作用。

对肝脏的影响: 大鼠灌胃藏红花素50毫克/千克8天对肝脏功能无影响,但可引起急性肝脏变色。如服用高剂量100毫克/千克2周则可引起肝损害和黑变,但低剂量10毫克/千克40天并不产生上述情况,上述的肝损害和黑变是完全可逆的。因此藏红花素即使很高剂量对大鼠肝脏的毒性极小,在人服用时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剂量,所以藏红花素作为食品着色剂是十分安全的。

对胆汁分泌的影响:大鼠,兔实验证明,栀子具利胆作用。其醇提物和栀子甙,藏红花素等均能使胆汁分泌量增加。大鼠口服,静脉注射或十二指肠内给于栀子甙25毫克/千克引起胆汁分泌增加,以十二指肠内给药最为显着,几与去氢胆酸钠的效价相当。

对胃液分泌及胃肠运动的影响:十二指肠给予栀子甙25毫克/千克,能使幽门结扎大鼠胃液分泌减少,总酸度下降,pH值升高,作用相当于硫酸阿托品的1/5~1/10。静脉注射栀子甙和其甙元(Genipin),剂量分别为100毫克/千克与25毫克/千克,能抑制大鼠自发性胃蠕动和匹罗卡品(Pilocarpine)诱发的胃收缩,但作用短暂。低浓度(1:25,000)栀子醇提取物能兴奋大鼠,兔小肠运动,高浓度(1:1,000)则抑制。小鼠和豚鼠离体回肠试验表明栀子甙有较弱的抗乙酰胆碱和抗组胺作用。

促进胰腺分泌作用:杨稚珍等用胆胰插管研究栀子及其不同提取物对大鼠胆胰流量及胰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栀子及其几种提取物有明显的利胰,利胆及降胰酶效应。京尼平甙有最显着的降低胰淀粉酶作用,而其酶解产物京尼平的增加胰胆流量作用最强,持续时间较短。裴德恺的研究认为栀子促进胰腺分泌作用可能与保持胰细胞膜的结构,功能直接有关,从而从细胞水平上论证了栀子治疗胰腺炎的药效基础。初步观察亦发现栀子有使膜脂的过氧化产物减少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栀子醇提取物(栀子果实粉碎后以乙醇渗漉,渗漉液在50℃减压浓缩去醇,制成300%浓缩液)5.69克/千克,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踏板法),与对照组相比较P<0.01,且与环己比妥钠(静脉注射,50毫克/千克)有协同作用,能延长睡眠时间近12倍。但如用药组小鼠灌胃35克/千克栀子醇渗漉液,然后分别在1,2,3小时,静脉注射环己烯巴比妥钠50毫克/千克,记录翻正反射消失时间,结果只有于2小时给药的栀子组能显着延长环己烯巴比妥钠睡眠时间(P<0.05)。但栀子对苯丙胺诱发活动无对抗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栀子醇提物5.69克/千克,体温可平均降低3℃,大鼠腹腔注射200毫克/千克体温下降可持续7小时以上。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栀子煎剂和醇提物对麻醉或不麻醉猫,兔,大鼠,不论口服,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给药均有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对肾上腺素升压作用及阻断颈动脉血流的加压反射均元影响。也没有加强乙酰胆碱的降压作用。给予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对栀子的降血压作用无影响。其降压作用不是由于释放组胺所引起。静脉注射普鲁卡因也不改变栀子的降血压效果,说明其降血压作用与传入神经纤维无关。对神经节无阻断作用。当切断两侧迷走神经后,栀子的降血压作用显着减弱或完全消失,阿托品也可取消其降血压作用。故认为栀子的降血压作用部位在中枢,栀子降血压效应主要是加强了延脑副交感中枢紧张度所致。亦有报道栀子对外周阻力影响不大,离体鼠心灌流实验表明,栀子提取物能降低心肌收缩力。麻醉犬,鼠静脉注射栀子提取物500毫克/千克引起的血压下降是由于心收缩容积及心输出量下降。Im 藏红花酸(藏红花素的水解产物)0.01毫克/千克,能减少喂饲胆固醇兔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大鼠静脉注射大剂量1克/千克 的栀子甲醇提取物时,心电图可呈现心肌损伤及房室传导阻滞。但麻醉兔静脉注射栀子甙30毫克/千克,对血压,心率和乙电图都无明显影响。栀子果实的热水提取物能刺激体外培养牛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从而使血管内膜得以修复。

抑菌作用:栀子煎剂对白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致泻作用:去乙酰车叶草甙酸甲酯有泻下作用,小鼠的半数有效量为0.53克/千克,服用6小时后开始腹泻。羟异栀子甙亦有导泻作用,小鼠口服的半数有效量为1.2克/千克,服后3小时开始作用。栀子甙的导泻作用半数有效量为300毫克/千克,服药后3小时起作用。栀子甙酸的导泻作用半数有效量 >800毫克/千克。

镇痛作用:栀子甙及其水解产物京尼平对腹腔注射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运动有抑制作用。

抗炎及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作用:栀子以乙醇回流提取,在40℃以下减压浓缩至粘稠膏状(G1);将乙醇回流提取后的药渣,用水渗漉,渗漉液水浴蒸干(G2);将G1部分以甲醇溶解加硅藻土拌匀,以不同有机溶剂洗脱,分别回收溶剂得石油醚部分(G3),氯仿部分(G4),乙酸乙酯部分(G5),甲醇部分(G6)。

然后以栀子甙(C-A),氢化可的松软膏(H-U),氢化可的松注射剂(H-I),外伤止痛膏(H-E)作为对照。观察栀子各分离部位对软组织损伤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和抗炎作用。结果如下:9.1.栀子各分离部分对软组织损伤模型的治疗作用:9.1.1.栀子对小鼠软组织损伤模型的实验治疗: 小鼠由特制的软组织打击器制成模型,然后分别涂药,每日1次,连续4次,5天后处死,按外表观察,分5组评分,同时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分4级评分。栀子中G2,G3,G4对小鼠软组织损伤无治疗作用,G5和G6具较好的治疗作用。经4次敷药,从外表观察已基本治愈,无出血,瘀血灶。组织学观察,只见轻度肌纤维肿胀及少量点状出血灶,而外伤止痛膏对软组织损伤无明显治疗作用。

G5,G6对家兔软组织损伤的实验治疗方法与1类似。实验表明,G5,G6对家兔软组织损伤同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敷药1小时后,家兔恢复正常活动,出血,瘀血灶明显好转。敷药4天后,外表已无明显的出血和瘀血灶。5天后处死动物组织学观察,见肌纤维轻度肿胀,部分组织内有点状出血和瘀血灶。实验进一步证明外伤止痛膏对出血和瘀血性组织损伤无明显效果。

栀子各分离部位的抗炎作用:9.2.1.对小鼠急性耳肿胀的作用:栀子G1,G5,G6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壳肿胀均有明显作用,抑制率分别达42.1%,62.4%,69.0%。与氢化可的松软膏相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

栀子G5,G6对甲醛致大鼠亚急性足跖肿胀的作用:栀子G5,G6部分对甲醛致大鼠亚急性足跖肿胀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涂药后24小时,G5,G6对足跖肿胀的抑制率分别达28.7%,46.3%,涂药后48小时更为明显,达47.4%,53.5%。

C-A对小鼠急性耳肿胀的作用:桅子C-A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以及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均有明显的作用(P<0.01),抑制率分别达65.0%,77.3%。

栀子甙(A)对幼鼠器官重量的影响:腹腔注射200毫克/千克的栀子甙(A)对幼鼠免疫器官无影响,同时对WBC计数也无影响,而氢化可的松对胸腺,脾脏均有萎缩作用。

 

药材毒性

栀子醇渗漉浓缩液(300%)1次给药,腹腔注射和灌胃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7.1克/千克和107.48/千克。栀子甙(Geniposide)和栀子水提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很低,前者口服,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3克/千克。水提物腹腔注射给药的半数致死量为5克/千克。京尼平(Genipin)l次给药观察72小时,其口服,腹腔注射,静脉注射对小鼠的 半数致死量 分别为237,190与153毫克/千克。栀子乙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07.4克/千克,腹腔注射为27.45克/千克。栀子乙醇提取物10克/千克 灌胃,连续4天,使小鼠环己烯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延长,肝脏呈灰绿色,乙醇提取物4克/千克 或去羟栀子甙250毫克/千克 灌胃,连续4天,可使大鼠肝微粒体 P-450含量和对硝基苯甲醚脱甲基酶活性降低,肝呈灰绿色。栀子骨髓微核试验,Ames试验和睾丸染色体畸变试验表明,栀子无致突变,致畸效应。

 

鉴别方法

果实中部横切面:圆形,纵棱处显着凸起。外果皮为1列长方形细胞民,外壁增厚并被角质层;中果皮外侧有2~4列厚角细胞,向内为薄壁细胞,含黄色色素,少数较韧型维管束稀疏分布,较大的维管束四周具木化的纤维束,并有石细胞夹杂其间;内果皮为2~3列石细胞,近方形,长方形或多角形,壁厚,孔沟清晰,有的胞腔内可见草酸钙方晶,偶有含簇晶的薄壁细胞镶嵌其中。种子横切面,扁圆形,一侧略凸,外种皮为1列石细胞,近方形,内壁及侧壁显着增厚,胞腔含棕红色或黄色色素,内种皮为颓废薄壁细胞。胚乳细胞多角形,中央为2枚扁平的子叶,细胞内均充满糊粉粒。

理化鉴别:取栀子粉末2克,加水5毫升,置水浴中加热3分钟,滤过。取滤液5滴,置瓷蒸发皿中,烘干后,加硫酸1滴,即显蓝绿色,迅速变为黑褐色,继转为紫褐色。(检查藏红花素)(2)栀子1%热水浸出液,滤过。取滤液10毫升,置有塞量简中,加乙醚5毫升,振摇,水层呈鲜黄色,醚液无色。(检查藏红花素)商品规格格 按栀子果实成熟的程度分为一,二等。一等:果实长圆形或椭圆形,饱满。表面橙红色,红黄色,淡红色,淡黄色,具纵棱,顶端有宿存萼片。皮薄,革质。略有光泽。破开后种子聚集成团状。气微味微酸而苦。二等:较瘦小。表面橙黄色,暗棕色或带青色,间有怪形果或破碎,余同一等。

 

性味与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与作用

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疳;淋证;叶血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未掺或调敷。

 

用药宜忌

脾虚便溏者忌服。

  • 《本草汇言》:吐血衄血,非阳火暴发者忌之。
  • 《得配本草》:邪在表,虚火上升,二者禁用。
 

药材处方

  • 《伤寒论》栀子豉汤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NONG: 栀子十四个(剖),香豉四合(绵裹)。上二昧, 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治伤寒大病瘥后劳复者: 枳实三枚(炙),栀子十四个(剖),豉一升(绵裹)。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
  • 《伤寒论》栀子柏皮汤,治伤寒身黄发热: 肥栀子十五个(剖),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 《广西中草药》治湿热黄疸: 山栀四钱,鸡骨草,田基黄各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
  • 《闽东本草》治尿淋,血淋, 鲜栀子二两,冰糖一两。煎服。
  • 《普济方》治小便不通:栀子仁二七枚,盐花少许,独颗蒜一枚。上捣烂,摊纸花上贴脐,或涂阴囊上,良久即通。
  • 《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治急性胃肠炎,腹痛,上吐下泻: 山栀三钱,盘柱南五味(紫金皮)根五钱,青木香二钱。上药炒黑存性,加蜂蜜五钱。水煎,分二次服。
  • 《普济方》栀子汤,治口疮,咽喉中塞痛,食不得: 大青四两,山栀子,黄柏各一两,白蜜半斤。上切,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去滓,下蜜更煎一两沸,含之。
  • 《圣济总录》栀子汤,治目赤:取山栀七枚,钻透,入煻灰火煨熟,以水一升半,煎至八合,去滓,入大黄末三钱匕,搅匀,食后旋旋温服。
  • 《丹溪纂要》治胃脘火痛,大山栀子七枚或九枚,炒焦,水一盏,煎七分,入生姜汁饮之。
  • 《简易方论》治鼻中衄血: 山栀子烧灰吹之。
  • 《本事方》治肺风鼻赤酒: 老山栀为末, 黄蜡等分溶和。为丸弹子大。空心茶,酒嚼下。忌酒,炙煿。
  • 《圣济总录》栀子仁汤,治赤白痢并血痢: 山栀子仁四七枚。锉, 以浆水一升半,煎至五合,去滓。空心食前分温二服。
  • 《丹溪心法》治热水肿: 山栀子五钱,木香一钱半,白术二钱半。细切,水煎服。
  • 《丹溪心法》治妇人子肿湿多: 炒山栀子一合。为末,米饮吞下,或丸服。
  • 《濒湖集简方》治折伤肿痛: 栀子,白面同捣,涂之。
  • 《梅师集验方》治火丹毒: 栀子,捣和水调敷之。
  • 《千金方》治火疮未起: 栀子仁灰,麻油和封,惟厚为佳。
  • 《广西中草药》治疮疡肿痛: 山栀,蒲公英,银花各四钱。水煎,日分三次服。另取生银花藤适量, 捣烂,敷患处。
  • 《救急方》治烧伤: 栀子末和鸡子清浓扫之。
 

各家论述

  • 《本草衍义》:仲景治(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NONG,栀子豉汤治之。虚故不用大黄,有寒毒故也。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用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分,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
  • 《丹溪心法》: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块中火邪。大凡心隔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寒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药。若曰病得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原病式》中备言之矣,若欲行温散温利,宁无助火添病耶! 古方中多以山栀子为热药之向导,则邪易伏,病易退,正易复而病安。
  • 《汤液本草》:或用栀子利小便,实非利小便,清肺也,肺气清而化,膀胱为津液之府,小便得此气化而出也。栀子豉汤治烦躁,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躁者,懊NONG不得眠也。
  • 《本草经疏》: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栀子禀至苦大寒之气,苦寒损胃而伤血,凡脾胃虚弱者忌之,血虚发热者忌之。性能泻有余之火,心肺无邪热者不宜用;小便不通,由于膀胱虚无气以化,而非热结小肠者不宜用;疮疡因气血虚,不能收敛,则为久冷败疮,非温暖补益之剂则不愈,此所谓既溃之后,一毫寒药不可用是也。世人又以治诸血证,不知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瘀血凝结于中,则反致寒热,或发热劳嗽,饮食减少,为难疗之病,凡治吐血法,当以顺气为先,盖血随气而行,气降则火降,火降则血自归经。不求其止而止矣。此治疗之要按,不可违也。
  • 《本草正》: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补,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元胡破热滞瘀血腹痛。
  • 《本草通玄》:仲景多用栀子茵陈,取其利小便而蠲湿热也。古方治心痛,每用栀子,此为火气上逆,不得下降者设也。(若)泥丹溪之说,不分寒热,通用栀子,属寒者何以堪之。
  • 《本草崇原》: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豉汤为吐剂,愚每用生栀子及栀子豉汤,并未曾吐。
  • 《得配本草》:“山栀,得滑石治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上焦,中焦连壳,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泻火生用,止血炒黑,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淋症童便炒,退虚火盐水炒,劫心胃火痛姜汁炒,热痛乌药拌炒,清胃血蒲黄炒。山栀,丹皮,白芍,龙胆,皆泻肝家之火,其中却自有别,盖肝喜散,遏之则劲,宜用栀子以清其气,气清火亦清,肝得辛为补,丹皮之李,从其性以醒之,是即为补,肝受补,气展而火亦平,肝气过散,宜白芍制之,平其性即所以泻其火,使之不得自逞,火盛肝气必实,龙胆苦以泄其气,寒以制其火,故非实,胆草不用,如不审其究竟而混投之,是伐其生生之气,即使火气悉除,而人已惫矣。
  • 《本草思辨录》:栀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苦寒涤热,而所涤为瘀郁之热,非浮散之热,亦非坚结之热。能解郁不能攻坚,亦不能平逆,故阳明之腹满有燥屎,肺病之表热咳逆,皆非其所司。独取其秉肃降之气以敷条达之用,善治心烦与黄疸耳。心烦或懊或结痛,黄疸或寒热不食或腹满便赤,皆郁也。心烦心下濡者为虚,胸中窒者为实。实与虚皆汗吐下后余邪留踞,皆宜吐去其邪。栀子解郁而性终下行,何以能吐?协以香豉,则一升一降,邪不田受则吐。黄疸之瘀热在表,其本在胃,栀子入胃涤热下行,更以走表利便之茵陈辅之,则瘀消热解而疸以愈。然则振子于肺无与乎仲圣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肺与大肠相表里,服据于则益其大肠之寒,此可为秉金气之一证。至治肝则古方不可胜举,总不离乎解郁火。凡肝郁则火生,胆火外扬,肝火内优,栀子解郁火,故不治胆而治肝,古方如泻青丸,凉肝汤,越鞠丸,加味逍遥散之用栀子皆是。凉膈散有栀子,以治心也。泻黄散有栀子,以治胃也。而泻白散不遴入,则以肺中气热而不涉血者,栀子不与也。《本经》主胃中热气,朱丹溪谓最清胃脘之血,究栀子之治,气血皆有而血分为多,然不能逐瘀血与丹皮,桃仁分功;其解血中之郁热,只在上中焦而不在下焦;亦不入足太阳与手,足少阳;不入足太阳,故不利小便。茵陈蒿汤所以必先煮茵陈,许学士之治酒皶鼻,朱丹溪之治热厥心痛,《集简方》之敷折伤肿痛,皆属血中郁热。其余之治,悉可类推。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