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 中药蝙蝠为动物蝙蝠等的干燥全体

蝙蝠的功效与作用: 止咳平喘;利水通淋;平肝明目;解毒。主治咳嗽;淋证;喘息;带下目昏;瘰疬;目翳。
 

蝙蝠

拼音名:Bian Fu

英文名:Bat

别名:服翼,天鼠,夜燕,盐老鼠,伏翼,飞鼠,老鼠,仙鼠。

中药蝙蝠为蝙蝠科动物蝙蝠大管鼻蝠普通伏翼大耳蝠华南棕蝠和蹄蝠科动物大刀蹄蝠及菊头蝠科动物马铁菊头蝠等的干燥全体。捕杀后,去净毛,爪,内脏,风干或晒干。

 

原形态

蝙蝠,是一种营飞翔生活的小型兽类。较小,体长4.5~8.0厘米。眼小,鼻部无鼻叶或其他衍生物。耳短而宽。由指骨末端向上至上膊骨,向后至躯体两侧后肢及尾间,有一层薄的翼膜,其上无毛。尾发达。全身呈黑褐色。

大管鼻蝠,体形小。鼻孔呈长管状。耳尖钝圆,耳屏尖长呈直形。翼膜宽从趾基起。第5掌骨较第4掌骨稍长。全身毛细长而柔软,毛基深褐色。体背毛灰棕色,并有灰白色细软长毛。翼膜为浅灰褐色。

普通伏翼,体形小。头骨小而宽。耳小略呈三角形,向前折转可达眼与鼻孔之间。耳屏小而圆钝,内缘凹,外缘突出。足纤小。翼膜从趾基起,距缘膜发达且呈圆弧形。尾最末端伸出股间膜。背面暗棕色,头部色较深。腹面较浅,毛基深棕色而毛端灰棕色。

大耳蝠,体长5~8厘米。耳极大,为其最着之特征。耳壳近乎卵圆形,前后缘均基突出。耳屏甚长,几为耳长之半。鼻孔朝前上方。后肢及足均纤细。尾与体等长。全身背面浅灰褐色,腹面灰白色,其毛尖灰白色,毛基黑褐色。

华南棕蝠,体形较大。前臂长5.4~5.7厘米。耳较宽,近于三角形。尾端有3节椎骨而突出于股间膜外。背,腹毛基除喉和下腹稍浅而与毛端同色外,余均暗黑褐色。体前表面绝无灰黄色霜斑。下体余部淡黄灰色。

大马蹄蝠,体形较大,重41~66克,体长9.2~10.5厘米。前臂长8.9~9.7厘米。有复杂的鼻叶,由4部分组成;最下方为大而宽的马蹄形叶(前叶),前叶两外侧各有4个副小叶;前叶之后为横棍形的鞍状叶;其后顶叶,顶叶显着窄于前叶且分裂成4个小块。耳大,三角形,耳尖尖削,无耳屏。但有一不太突出的前外叶。额部有一很大的腺囊。第2指仅有1节掌骨,第3,第4,第5指有掌骨及2节指骨。第3,第4掌骨等长,第5掌骨短。有距,距约为胫骨长度之半。尾甚长,其长度超过体长之半,股间膜后缘呈钝角向后突出。毛被细而稠密。上体深棕色,棕褐色或褐黑色,毛基褐灰色或灰白色。 下体深棕色或褐棕色,翼膜和股间膜黑褐色。

马铁菊头蝠,前臂长5.5~6.0厘米,颅2.3~2.5厘米。吻部有复杂的叶状突起即鼻叶。鼻叶两侧及下方有一较宽的马蹄形肉叶;其中央有一向前突起的鞍状叶,正面呈提琴状;其侧面中央略凹,后面有一连接叶衬插着,呈宽圆形,与一顶叶相连。耳大略宽阔,耳尖部稍尖,不具耳屏。全身被细密而柔软的毛。背毛淡棕褐色,毛基色淡,呈浅棕灰色,毛尖呈棕色;腹毛为灰棕色。

 

药材性状

蝙幅种类很多,除上述外,常见的尚有家蝙蝠;大耳蝠;大菊头蝠等亦同等供药用。

 

性味与归经

味咸;性平;归肝经。

 

功效与作用

止咳平喘;利水通淋;平肝明目;解毒。主治咳嗽;淋证;喘息;带下目昏;瘰疬;目翳。

 

使用方法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内服:入丸,散,1~3克。

 

用药宜忌

性悍,服之多下利。金疮出血不止成内漏者,泻水而血消,其毒可知,勿轻用。《本草求原》

 

药材处方

  • 《奇效良方》蝙蝠散:治瘰疬多年不痉:蝙蝠一个,猫头一个。上同烧作灰,撒上黑豆,煅其灰骨化,碎为细未,湿即干掺,干则油调敷。
  • 《范汪方》治久疟不止:蝙蝠七个,去头,翅,足,捣千下,丸梧子大。每服一丸,清汤下,鸡鸣时一丸,禺中(日近午)一丸。
  • 《时后方》治久咳嗽上气,十年,二十年:蝙蝠除翅,足。烧灰,未,饮服之。
  • 《医学集成》治小儿惊痫:人蛰蝙蝠一个,人成块朱吵三钱在腹内,以新瓦合煅存性,候冷为未;空心分四服,儿小分五服,白汤下。
  • 《圣惠方》返魂丹:治小儿慢惊风及夜啼:蝙蝠一枚(去翼,脂,肚,炙令焦黄),人中白一分(细研),干蝎一分(微炒),麝香一钱(细研)。上药,捣细罗为散,入人中白等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以乳汁研下三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 《刘涓子鬼遗方》蝙蝠消血散治金疮(出)血肉瘘(肉瘘,《纲目》引作内漏):蝙蝠三枚,烧令烟尽沫下,绢筛之。上以水服方寸匕,一日服令尽,当下如水,血消化也。
 

摘录于

《中华本草》

药材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