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 中药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

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温中燥湿;行气健脾。主治寒湿阴滞脾胃之脘腹冷痛;痞满作胀,呕吐;泄泻;食谷不化;痰馀;脚气;阐疟;口臭。
 

草豆蔻

拼音名:Cao Dou Kou

英文名:Katsumade Galangal Seed,Seed of Katsumada Galangal

别名:豆蔻,漏蔻,草蔻仁,飞雷子,弯子,草果,豆蔻子,草蔻,大草蔻,偶子。

中药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种子团。夏,秋委果熟时采收,晒至8~9成干,剥除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原形态

草豆蔻,多年生草本,株高1.5~3米。叶柄长1.5~2厘米;叶片狭椭圆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0~65厘米,宽6~9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有缘毛,两面无毛或仅在下面被极疏的粗毛;叶舌卵菜,长5~8毫米,外被粗毛。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20~30厘米,花序轴密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米,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厘米,先端钝圆,基部连合;花萼钟状,白色,长1.5~2.5厘米,先端有不规则3钝齿,1侧深裂,外被毛;花冠白色,花冠管长约8毫米,裂片3,长圆形,上方裂片较大,长约3.5厘米,宽约3.0厘米,先端2浅裂,边缘具缺刻,前部具红色或红黑色条纹,后部具淡紫红色斑点;侧生退化雄蕊披针形,长4毫米或有时不存;雄蕊1,长2.2~2.5厘米,花药椭圆形,药隔背面被腺毛,花丝扁平,长约1.5厘米;子房卵圆形,下位,密被淡黄色绢毛。蒴果近圆形,直径约3厘米,外被粗毛,熟时黄色。花期4~6月,果期6~8月。

 

药材性状

种了了团类球形或椭圆形,具较明显的3钝棱及3浅沟,长1.5~3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中间有黄白色或淡棕色隔膜分成3室,每室有种子22~90(-110)颗,不易散开。种子叶卵圆状多面体,长3~5毫米,直径2.5~3毫米,背面稍隆起,较厚一端有圆窝状种脐,合点位于较扁端的中央微凹处,腹面有一纵沟,淡褐色种脊沿着纵沟自种脐直达合点,沿合点再向背面也有一纵沟,沟的末端不达种脐。质硬,断面乳白色。气芳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质结实,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种子横切面:类梯形或类方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种皮表皮细胞1列,多径向延长,排列整齐,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2列,不含色素。色素层细胞3~5列,内含红棕色或淡黄色色素。油细胞间断排列于色素层,多径向延长,内含油滴。内种皮厚壁细胞1列,径向延长,圆柱形,长至39μm,直径至29μm,外壁薄,内壁厚,非木化,胸民腔内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由微小淀粉集结成的淀粉团;有的细胞内含细小草酸钙方晶。内胚乳细胞充满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粉末特征:灰棕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长条一菜,末端渐尖,长至400μm,直径9~31μm,非木化。下皮细胞长角形或类方形,长至150μm,直径14~31μm,1~3列重迭,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胞腔内不含深色物。色素层细胞民红棕色,细胞皱缩,含红棕色色素物,易碎成色素块。油细胞散列于色素层细胞间,内含黄绿色油状物。内种皮厚壁细胞成片,黄棕色或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直径14~25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含硅质块,直径8~15μm;切面观细胞排也栅状,胞腔位于一端,内含硅质块。此外有假种皮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药理作用

草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浓度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则均呈抑制作用。

用巴甫洛夫小胃试验,草豆蔻10%水浸液60~80毫升灌入主胃,测小胃分泌情况,结果对胃总酸排出量无影响而显着升高胃蛋白酶的活性。1979年,ItokawaH等报道,草豆蔻种子的乙醇抽提物对小鼠腹水肉瘤180几无拮抗作用。1980年李在琉等报道,通过具有三通巴甫洛夫小胃狗进行慢性药理实验,草豆蔻浸出液对总酸排出量无明显的影响,但使胃蛋白酶活力明显升高。

 

鉴别方法

取草豆蔻粉末1克,加甲醇5毫升,置水流水浴中加热振摇5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山姜素和小豆蔻查耳酮作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毫升各含2毫克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15:4:1)为展开剂,取出晾干,在100℃烘约5分钟,置紫外光灯(365纳米)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山姜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浅蓝色荧光斑点;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棕褐色斑点。再喷以5%三氯化铁乙醇溶液,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小豆蔻查耳酮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褐色斑点。

 

性味与归经

味辛;性温;归脾;胃经。

 

功效与作用

温中燥湿;行气健脾。主治寒湿阴滞脾胃之脘腹冷痛;痞满作胀,呕吐;泄泻;食谷不化;痰馀;脚气;阐疟;口臭。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3~6克,宜后下;或入丸,散。

 

用药宜忌

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禁服,无寒湿者慎服。

 

各家论述

  • 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若热郁者不可用,恐积温成热也,必用栀子之剂。
  • 《纲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常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亦能助脾热,伤肺损目。
  • 《本草经疏》:豆蔻,辛能破滞,香能入脾,温热能祛寒燥湿,故主温中及寒客中焦,心腹痛,中寒呕吐也。脾开窍于口,脾家有积滞,则瘀而为热,故发口臭,醒脾导滞,则口气不臭矣。辛散温行,故下气。寒客中焦,饮食不消,气因闭滞则霍乱。又散一切冷气,消酒毒者,亦燥湿破滞,行气健脾开胃之功也。产闽之建宁者,气芳烈,类白豆蔻,善散冷气,疗胃脘痛,理中焦。产滇,贵,南粤者,气猛而浊,俗呼草果者是也,善破瘴疠,消谷食,及一切宿食停滞作胀闷及痛。
  • 《本草求真》:草豆蔻,辛热香散,功与肉蔻相似,但此辛热燥湿除寒,性兼有涩,不似肉蔻涩性居多,能止大肠滑脱不休也。又功与草果相同,但此止逐风寒客在胃口之上,症见当心疼痛,不似草果辛热浮散,专治瘴疠寒疟也。故凡湿郁成病,而见胃脘作疼,服之最为有效。若使郁热内成,及阴虚血燥者,服之为大忌耳。
  • 《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 《开宝本草》:下气,止霍乱。
  • 《珍珠囊》:益脾胃,去寒,又治客寒心胃痛。
  • 《纲目》: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 《本草原始》:补脾胃,磨积滞,调散冷气甚速,虚弱不能饮食者最宜,兼解酒毒。
 

摘录于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