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Bai Dou Kou
英文名:cardamom,cluster,katsumadai seed,Round Cardamom,Fruit Java Amomum,Round Cardamom Fruit,round cardamon seed,Semen Amomi Cardamomi
别名:多骨,壳蔻,扣米,豆蔻,白蔻,圆豆蔻。
中药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度尼西亚白蔻”。当果实成熟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烤干。
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米。根茎粗壮,棕红色。叶近无柄;叶片狭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约60厘米,宽5~12厘米,先端尾尖,基部楔形,两面光滑无毛;叶舌圆形,长3~10毫米;叶蒜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2~多个,自茎基处抽出,圆柱形或圆锥形,长7~14厘米,直径3~5厘米,密被枯木逢春瓦关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厘米,麦秆黄色,被柔毛,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花着生于苞片的腑内;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长约1.2厘米,先端3齿裂;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3,白色,椭圆形;唇瓣椭圆形,长1.5~2厘米,宽约1厘米,勺状,白色,中央黄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弯,长约6毫米,花药宽椭圆形,长约3毫米,药隔附属体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状附属体。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直径1.5~1.8厘米,易开裂。种子团3瓣,每瓣有种子7~10颗。花期2~5月,果期7~8月。
爪哇白豆蔻,本种与前种的主要区别点为植侏较小,高1~1.5米。叶揉之有松节油气味,叶鞘口无毛,叶舌仅边缘疏被柔毛。苞片小,长2~2.5厘米。
白豆蔻,果实类球形,长1.1~1.2厘米,直径1.2~1.8厘米,具3条钝棱,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光滑,有多数纵向脉纹,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两端均有黄色绒毛;果皮薄,受压易开裂,内表面淡黄色且有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子7~10颗,种子集结成团。种子呈不规则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规则的颗粒状突起,外被类白色膜状假种皮,较窄端有圆形窝点状种脐,另端有合点,种脊位于腹面,凹陷为一浅纵沟。气味芳香而浓烈,略似樟脑。
爪哇白豆蔻,果实类球形,全3钝棱,直径0.8~1.2厘米,果皮无光泽,中轴胎座3室,每室有种子2~4粒。
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洁白,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白豆蔻挥发油中所含的α-萜品醇,小鼠口服的LD50为12.08毫升/千克。
种子横切面: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规则三角形,外周微波状。假种皮细胞多列,切向延长。种皮表皮细胞径向延长,长圆形或类长方形,长40~90μm,直径10~45μm,外被角质层。下皮细胞1列,切向延长,含红棕色或黄棕色色素。油细胞1列,褐红色或棕红色,径向延长,圆柱形,长至26μm,直径至21μm,胞腔含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含由微小淀粉粒集红成的淀粉团,并有细小草酸钙方晶。骨胚乳细胞含糊粉粒。胚细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爪哇白豆蔻种皮表皮细胞较小,长12~40μm,直径8~20μm;油细胞多和径向延长。
粉末特征:白豆蔻淡棕色或红灰色。种皮表皮细胞表面观长条形,长至662μm,直径18~58μm。下皮细胞长方形或多角形,长72~146μm,直径16~50μm,常与种皮表皮细胞上下层垂直排列;胞腔内含黄棕色或红棕色色素块。油细胞切面观类方形。内种皮厚壁细胞表面观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径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内硅质块,直径5~16μm;切面观细胞排成栅状,外壁较薄,内壁极厚,胞腔位于上端,含硅质块。此外,有假种皮细胞,色素细胞,外胚乳细胞,内胚乳细胞及草酸钙方晶,簇晶等。
理化鉴别,薄层角谱:取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挥发油作供试品溶液,另取桉油作对照品溶液(必要时可分别加乙醇适量稀释),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9:5: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烘5~10分钟,立即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原豆蔻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5.0%(ml/g);印度尼西亚白蔻仁不得少于4.0%(ml/g)。
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主治湿阻气滞;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胃寒呕吐;食积不消。
内服:煎汤,3~6,后下;或入丸,散。
阴虚血燥者禁服。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