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 中药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牛蒡子的功效与作用: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牛蒡子

拼音名:Niu Bang Zi

英文名:Great Burdock Achene,Achene of Great Burdock

别名:恶实,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牛子,土大酮子,万把钩,鼠尖子,毛然然子,黑风子,毛锥子,粘苍子,大牛了。

中药牛蒡子为菊科植物牛蒡成熟果实。7~8月果实呈灰褐色时,分批采摘,堆积2~3天,曝晒,脱粒,氯将,再晒至全干。

 

原形态

牛蒡,二年生草本,高1~2米。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厘米,宽15~40厘米。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厘米,花序梗长3~7厘米,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关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药材性状

瘦果长倒卵形,两端平截,略扁微弯,长5~7毫米,直径2~3毫米。表面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具多数细小黑斑,并有明显的纵棱线。先端较宽,有一圆环,中心有点状凸起的花柱残迹;基部狭窄,有圆形果柄痕。质硬,折断后可见子叶两片,淡黄白色,富汕性。果实无臭;种子气特异,味苦微辛,稍久有麻舌感。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药理作用

对肾病变的作用:取5周龄的Wistar系雄性大鼠腹腔注射l0毫克/千克的氨基核苷(PA),每10天次,连续6天;引起肾病变后反复给予牛蒡甙及甙元。结果表明,牛蒡甙可抑制尿蛋白排泄增加,并能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显示抗肾病变作用。但甙元腹腔注射无作用,但经口服给药则显未效果。

抗菌作用:牛蒡子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星形奴兴氏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其它作用:牛蒡提取物能显着而持久地降低大鼠血糖,对离体家兔子宫及肠管呈抑制作用。牛蒡甙能引起蛙,小鼠及兔的强直性惊厥,对蛙下肢及兔耳管呈扩张作用,牛蒡甙元有抗癌活性。

 

鉴别方法

瘦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大小不等的类方形薄壁细胞,壁弯曲,多破裂;外被角质层。中果皮厚薄不匀,细胞壁稍厚,棕黄色或暗棕色,微木化;于棱脊处常有小形维管束。内果皮狭窄,为棕黄色的颓废细胞层,细胞界限不清,为1列草酸钙方晶所充填。种皮最外为1列棚产太细胞,多扭曲,排列紧密,长75~120μm,直径10~30μm,壁甚厚,层纹明显;营养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常颓废不清。胚乳细胞数列,内含脂肪油。子叶细胞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并含有细小的草酸钙簇晶,偶见小方晶。

理化鉴别:

  • 取脱脂牛蒡子粉末2克,加乙醇20毫升温浸1h,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取滤液2毫升,加入1%三氯化铝的乙醇溶液,则呈蓝绿色。(检查木脂素类)
  • 取滤液2毫升,加入等体积的3%碳酸钠水溶液,于水浴上煮沸3~5分钟,放冷,加入重氮化试剂,则溶液呈红色。(检查木脂素类)
  • 取牛蒡子粗粉5克,加稀盐酸水溶液(pH1.0~2.0)10毫升。浸泡过夜,滤过。取滤液3份各2毫升,置3只试管中,分别加碘化汞钾试剂,碘化饿钾试剂,硅钨酸试剂各1滴,则分别产生白色,棕红色及白色沉淀。(检查生物碱)
  • 取牛蒡子粉末少量,置紫外光灯(365纳米)下观察,显绿色荧光。
 

性味与归经

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

 

功效与作用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利咽散结;解毒消肿。主治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肿毒。

 

使用方法

内服:煎汤,5~10克;或入散剂。外用:适量,煎汤含漱。

 

用药宜忌

牛蒡子能滑肠,气虚便溏者忌用。

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本草经疏》

 

药材处方

  • 《证治准绳·幼科》牛蒡汤,主治小儿伤风,发热烦躁,鼻塞气喘,痰嗽惊啼,及诸疮赤紫,丹毒,咽喉肿痛。
  • 《外科正宗》牛蒂甘桔汤,主治颐毒表邪已尽,耳项结肿,微热不红而疼痛者。
  • 《医部全录·头门》栀子清肝汤,主治少阳经虚,肝火风热上攻而致的鬓疽,痛连颈项胸乳太阳穴等处,或寒热晡甚,胸满口苦舌干。
  • 《普济方》启关散,主治风热客搏上焦,悬壅肿痛。
  • 《疡科心得集》牛蒂解肌汤,主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痛。
  • 《方脉正宗》治头痛方,主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
  • 《养生必用方》主治风热瘾疹方。
  • 《广济方》主治喉痹方。
  • 《本草衍义》主治咽膈不利方。
 

各家论述

  • 《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 《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 《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 《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 《医学启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 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 《纲目》:消斑疹毒。
  • 《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 《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 《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 《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
 

摘录于

《中华本草》